认知失调的实际运用
认知失调理论的实际运用概述 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 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 学家利昂·费斯汀格于 1957 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所提出。它 的基本理论是当个体面对新情境, 必需表示自身的态度时, 个体在心 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 况,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 个体在心理上倾 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 其一为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 另一 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借以彻底取代旧认 知,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简言之,认知失调理论主要在解释当个体知觉有两个认知 (包括 观念、态度、行为等)彼此不能调和一致时,会感觉心理冲突,促使 个体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迁就另一认知,以恢复调和一致的状态。 该理论在性质上为解释个体内在动机的主要理论, 故而被广泛用以解 释个体态度改变的重要依据, 以主体内部认知要素之间的不一致来解 释行为的动因,是动力心理学的一种新的观点。 也就是说人们常常会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 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 姑且不管那么多烦人的专有名词, 简单讲,就是认知与行为失调了— —认知是我们的想法,认知可以引导行为。例如我们上街买衣服,我 们一定会买我们认为好看的衣服。正因为我们认为它好看(认知) , 我们才会买它(行为) 。态度引导行为,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但是有些时候,行为也可以反过来引导认知。这就是说:因为我 们先做了,为了不产生失调的感觉,我们只好改变我们的观念。为什 么一定要改变呢认知行为失调理论告诉我们:认知一旦跟行为脱节 时,我们就会感到焦虑,例如:我们买了一件衣服,回家一穿,却发 现不好看,我们自然很痛苦,因为我们认知衣服是不好的,我们却买 了,认知跟行为失调了,我们的举动彷佛告诉我们:自己是买错了, 花了冤枉钱。 这时候怎么办改变行为拿衣服退回店里万一不能退的话 呢放到衣柜不要穿万一非穿不可的话呢那么, 我们就只好改变我们的 认知了——我们得说服自己: 这衣服虽然不是很满意,但还是有可取 之处,努力说服自己接受这样的现实与结果并让自己, 目的就是不要 让自己的认知与行为发生失调。 认知失调在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它可以用来解释很多现象 和风俗。 例如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苏丹南部的努埃尔人和丁卡人有 一个共同的特殊习俗。 这两个主要靠畜牧为生的非洲部落都会在小孩 的门牙一长出来后就将之拔掉, 一般是拔掉上面的两颗和下面的四到 六颗。用鱼钩拔牙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 这样做的结果是让所有的部 落成员都明显地下巴松弛,而且说话有些困难。这种做法大概开始于 很久以前,当时破伤风在中非地区非常猖獗。破伤风会让人“牙关紧 锁” ,但是如果把门牙拔掉,即使感染上这种疾病的孩子咬紧牙关也 可以向其嘴中灌入流食。虽然苏丹南部已经好多年都没有破伤风了, 但努埃尔人和丁卡人仍然保留着拔掉孩子门牙的习俗。 事实上,他们 认为松弛的下巴和下垂的嘴唇很好看。 他们说有门牙的人看上去像豺 狼。 社会心理学家卡罗尔•塔夫里什和埃利奥特•阿伦森在他们的新 书《犯错了,但不是我犯的》中说,这种奇怪的风俗是“心理学上所 谓的认知失调” 。 “认知失调”是当两种重要的信念、态度或者看法发 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一种极端的心理不适感。 人类不能长时 间地忍受这种不协调, 所以他们通过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者态度来缓解 这种不适感。在努埃尔人和丁卡人的例子中。他们“选择”认为没有 门牙在审美上来说是令人愉悦的, 以此说明他们给孩子带来这种痛苦 是正确的。1再比如宗教狂热问题,2001 年的“911”事件就可以说是 极端宗教狂热带来的惨剧。宗教狂热在外人眼中看起来很神秘, 不可 理解, “911”事件发生后,各种分析层出不穷,但主要是从政治角度 展开的。 也有一些学者用心理学认知失调的理论来分析, 他们认为在中东 和欧洲各地有几千名年轻的穆斯林正在经受了自身尊严的丧失。 他们 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从清真寺接受教会, 认为他们的宗教是三大一神论 信仰中最完美和最高级的,优于基督教与犹太教。但是,他们也不得 不接受伊斯兰世界在教育、科学、民主与发展方面,要落后于信奉基 督教的西方国家与犹太国家。 这一点在这些年轻人中产生了某种认知 失调,而这种失调成为所有愤怒的爆发点。为了缓解这种失调,他们 断言伊斯兰国家落后的原因是, 美国人与以色列人从他们手中抢走了 1人类对一切都能自圆其说的原因:认知失调. 很多东西, 这些国家的人蓄意阻止穆斯林的发展……因此他们把美国 视为邪恶、敌对力量,要不惜一切代价来削弱。 除此之外,认知失调理论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心理现象。 比如,认识失调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的固执、 执迷不悟的心 理。费斯汀格在解释人的执迷不悟的心理时, 认为这是由认知失调导 致的。他认为, 人都会遇到信念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这种情况就 会导致认知平衡失调,此时,人们就会感觉难受从而想办法来恢复心 理平衡。 认知失调可能会导致执迷不悟, 但执迷不悟并不一定是由认知失 调所引起的。对于由认知失调导致的执迷不悟,调整的途径一般是: 一是改变或否定认知的一个因素,二是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进行调 整,三是再增加一个能够减轻这种痛苦的因素。 此外,认知失调理论还对于教育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特别是在 课堂教学上,认知失调不仅是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心理现象, 而是教与 学相互作用的课堂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是课堂教学过程本 质的体现。 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张诗亚教授认为教学过程中存在一 个认知发展的突变环节。教的一方具有主导性,是活动的设计方和引 导方;而学的一方则具有生长性,是活动的参与方和目的方。整个课 堂教学是建立在诱惑、辨惑、演惑、解惑四阶段基础上的过程。2这 四个阶段即是由认知失调,到认知转换,再到认知突变,最后建立新 的认知平衡的过程。 2张诗亚.惑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 :258. 当态度和行为缺乏一致时,如果这种行为使个人感到满意, 可以 引起他态度的改变。 所以当学生毫无根据地表示他对做某件事情没有 信心的时候,教师要鼓励他们先去做,等事情开始进行,他就可能会 发现自己做的不错,这时他这种感觉做不好、没有信心的态度和他工 作取得一定成绩的行为之间的矛盾就会使他产生认知失调。 但这种失 调有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 帮助他意 识一改变。渐渐地,他们就会发觉自己对这项工作充满了信心,态度 较此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变。3 第三,认知失调理论还在消费者心理及行为研究方面, 以及社会 经济的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消费者的认知失调,不但能巩固品牌忠诚度,同时也能导致忠诚 度转移。广告创意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采取线上、线下的各种途 径,或利用特殊的诉求方式,来加强品牌忠诚度;或占领其他品牌的 市场份额。主导品牌通过广告手段来减弱认知的失调程度, 便可以进 一步巩固自身品牌忠诚度;弱势品牌则可充分扩大失调程度, 采取隐 性比较广告等手段,来占领市场份额。不同卷入程度的商品,所引起 失调的时间又是不相同的。 在品牌的认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