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案一等奖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教案一等奖诫子书教案诫子书教案一等奖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 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 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 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下面是 分享的诫子书教案。供大家参考! 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是鲁教版初四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 作品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54 岁临终前写给 8 岁 儿子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 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 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 结,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诸葛亮这位历史伟人的高风亮节。学习 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 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 励。可以说《诫子书》是一篇勉学劝善的优秀之作。引导学生学 习诸葛亮的这篇家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提高学生文 言水平的同时,还可以结合《诫子书》的深刻内容,对学生进行 治学、做人和修养方面的教育,升华他们的灵魂和良知,启迪他 们的思维。 这篇文言文虽短短 86 个字,却道出了多层关系:学与静、 才与学、学与志。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怎么讲好这篇短短的文 言文呢? 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 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 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 语文教育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所以我决定 一改以往的传统讲法,从引导学生熟练的诵读课文入手,要让学 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的疏通课 文和理解文意;对于疑难问题, 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探究, 共同解 决;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养成善于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四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 因此对教 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教学目标】 1 知 识 和 能 力: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 感。 2 过 程 和 方 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 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 力, 教育学生读书修身, 静心养德。 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 修 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提问法 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请问,你最喜 欢哪位英雄?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的思维 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 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我们学过他的哪些文章?――《出师 表》 、 《隆中对》 。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找生谈。 明确: 赏罚分明、 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教师总结:千古 良相诸葛亮,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为此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 惠及 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 ,聆听他对子女的谆 谆教诲。 (我认为, 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 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 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 作用。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上导语。)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 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一共有七步: 1、解题: 《诫子书》 ,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 字障碍。(2)注意词句停顿。3、学生自由朗读。有自己解决不了 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 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4、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 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字的 读音和节奏 5、学生齐读全文。 (说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是 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速读、指 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结构。根 据学生初步阅读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有效地利用,可以 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6、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 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与同学 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 点句的翻译。教师要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 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 BCD 的双重否定)和原文 的风格特点(如 A 的简洁精警),如: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非 淡 泊 无 以 明 志 , 非 宁 静 无 以 致 远 。 翻 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非 学 无 以 广 才 , 非 志 无 以 成 学 。 翻 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淫 慢 则 不 能 励 精 , 险 躁 则 不 能 治 性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同学 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原文中找依据。 提示板书: 提出论点__{治学正(静)__修身反(躁)}两方面论证。 (说明:弄清楚了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 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 探究的结果。 设计这样的问题, 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 学生在回答的过 程中,一定要紧贴文本,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 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 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四)精读品味 1、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 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 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 间的关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说明: 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 掌握好这个问题, 才 能充分了解诸葛亮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对后辈的劝勉之 意。通过疑难共解、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 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 分组讨论交流, 指定代表回答;齐 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A、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 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 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