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节》课堂教案
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节》课堂教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节》课堂教案 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节》课堂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学“粽、檐、囊”等7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的意思,正确书写“佩、戴、措”等 8 个要求会写的字,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以及速 度。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是本课的重点,复述课文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1.制作有关战国时期的背景资料以及地图等课件。 2.搜集、整理并阅读有关端午节、屈原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 30 课,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端午节的由来》 。 2.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有关端午节的信息跟同学说一说? 3.小结:大家知道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还知道 有这么多的端午习俗,可你们能讲出这些习俗的意义吗?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了解 端午节的由来及意义。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 (1)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屋檐、佩带、辅佐、权贵、措施、诬陷、谗言、疏远、祭奠、忠诚、悲愤、悲痛、 祈祷、传诵等。 (3)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自学的情况。 (1)借助字卡认读生字词。变换语境,给生字组词扩词。 (2)指名读课文,及时正音。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的什么? (3)师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画出自己的疑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默读要求: (1)边读边标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边读边思考:文章讲的是什么事? (3)为深入学习课文,请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学习质疑问难。 3.师生梳理问题,归纳问题。 学情预设及教学策略: (1)不理解的生词,通过读书或请知道答案的同学给予帮助,当场解决问题。 (2)不了解的历史知识,可归类有关的问题,存疑并集中时间给予解决。 (3)值得阅读探究的、能深入理解文本的问题,如百姓为什么如此爱戴屈原, 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逐步解决。 四、介绍屈原与时代背景 1.介绍战国时代以及“战国七雄”。 2.出示战国时期的地图,了解当时七国的处境以及各国的治国策略,以理解屈原 “改良内政,对外联齐抗秦”的爱国主张。 3.出示课件,介绍屈原。 屈原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 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战国本是齐、 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 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 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 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 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屈原看到这一切, 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 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 没有屈服。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随波逐流,拿起笔抒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指斥“群小”误国,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伟 大、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的作品为“楚辞”,代表作是《离骚》 。诗中叙 述了诗人为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遭受的打击和迫害,深刻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对 人民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公元 278 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 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际,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 和痛苦中,来到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五、自读课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课文并整理笔记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有关屈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