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课堂,循着学生的思维轨迹行走
教学随笔:课堂,循着学生的思维轨迹行走教学随笔:课堂,循着学生的思维轨迹行走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需要真正拥有思维的主动权。教师要在 深入了解学生思维脉搏的基础上,循着学生的思维轨迹展开教 学,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不能跳过学生的原始思维 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是站在教材的角度,思考这一例题中的 知识重点是什么,要求学生掌握什么,而常常忽略学生面对这一 新的问题,他们的原始思维是什么。教学时应顺着学生的原始思 维渐进引导,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从原始思维走向新的思维路径。 如果生硬地把学生拉到新的轨道,学生即使当时似乎是学会了, 但思维可能只是在形式上被“嫁接”到老师的轨道,而在思维深 处原始的认识仍然没有被澄清, 以至于必然为知识的建构留下隐 患。 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 ,学生尝试 计算3.6×2.8。 学生汇报了不同的想法, 生1说3.6×2.8=100.8, 理由是小数点要对齐。教师追问: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呢?学生 回答:因为在小数的计算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教师一时无语, 支支吾吾地说:哦,请坐下。还有别的想法吗? 显然,学生在本册第四单元学过“小数的加减法” ,在计算 小数加减法时特别强调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 在本册第 七单元“小数的乘法和除法(一) ”中已经学过小数乘整数,小 数乘整数时虽然也观察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但 是从形式上看,小数乘整数时,积的小数点和因数的小数点正好 也是对齐的。所以当学生遇到小数乘小数时,有一部分学生就直 接进行了经验的迁移。 学生出现这样的结果,有经验的教师应该是可以预设到的。 及时没有预设,采取避而不答的态度或者直接加以否定,再另起 炉灶揭示正确的计算方法也是不明智的。学生的原始思维,正是 学生学习的最佳生长点。 上面案例中学生的原始思维虽然是错误 的经验迁移,但是其中蕴含着合理因素:小数乘小数首先是按整 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这一步其实是小数乘小数的关键。此 时教师可以这样追问:原来是两个小数相乘,现在把它们当作整 数相乘, 那么乘得的积和原来的积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 将积的小数点和因数的小数点对齐, 是不是就回到了原来积的大 小呢?这样,学生在原始思维的基础上,就会自然地转向从积的 变化规律去思考积的小数点位置这个关键的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 引导下,也会有一种始终被教师尊重和关注的感觉,在这种感觉 的驱动下更愿意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 二、不能控制学生的多向思维 在教学中,面对一个数学问题,由于学生的既有经验、思维 特点、思维水平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向,进而产生不 同的思维结果。面对学生的多向思维,教师往往只择取顺应教学 思路的想法,而去除那些与预设教学思路不一致的意见。这样表 面看来教师引导得法, 教学推进顺利, 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落实, 而实际上,学生活跃的思维就被教师控制了。随着教学的继续, 这些学生可能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中,他们不明白,自己明明 想的是对的, 为什么老师却对自己的想法不置可否或者不予理睬 呢? 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个数除以小数” ,首先提出问题: 7.98÷4.2,这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你们会 将它转化成我们已经会算的算式来计算吗?第一个发言的学生 说:我想把它变成 798÷42,然后把算出来的商再除以……除以 1000。其他学生有不同的声音:不对,是除以 100。教师评价说: 意见不太统一,看来这种方法有点问题。还有不同的想法吗?一 个学生在下面轻声说:只要把商除以 10 就可以了。另一个学生 举手说:只要把它变成 798÷420,这样商是不变的。教师欣喜 地肯定:你的想法很有道理,你想到了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解决这 个问题。老师有个小建议,你看用商不变的规律能不能把它转化 成简单一点的除法?比如我们前面刚学过的小数除以整数?学 生受了教师的暗示恍然大悟:老师,只要变成 79.8÷42 就可以 了。教师激动地评价:你真聪明!来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 呢?……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思维结果: (1)将除 数是小数的除法变成整数除法,发现商会发生变化,于是想办法 将商进行还原; (2)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根据商不变的规律直接 转化成整数除法,虽与教材的方法不一致,但在教师的引导下, 和教材的方法完全一致了; (3)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 是整数的除法。尽管学生的思维是多向的,但在这些不同中总有 本质的共同点:即学生都在设法将未知的“不能”转化成已知的 “能” ,即把小数变成整数。不同的是第一种想法是先“变”再 “还原”,也就是先把除数和被除数都变成整数,观察分析被除 数和除数发生的变化引起商发生的变化,再把商“变回来” ,但 由于变化有点复杂,一时没有厘清还原的思路。第二种想法是直 接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达成形式变化实质不变的结果。 第三种想法 只将除数变成整数。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多向思维, 并把多向思维作 为最好的教学深入点。当学生思维的阀门被打开之后,他们之间 也开始了思维的碰撞与启发, 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学生习得的不 仅仅是知识与技能, 更多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及解决问题方法策 略的启发。上面案例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逐一研究并比较这些 方法,学生对于教材提供的主流方法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 能够更深刻地感悟转化的思想方法, 体会转化的途径可以是多样 的。当学生出现一种或几种方法后,可组织学生加以比较,学生 有可能会觉得三种方法都不错。这时,教师可再设计一组题让学 生继续练习:35.6÷7.5 ,0.458÷2.8,5.8÷2.44,让学生在 计算中自主选择合理的转化策略,从而接受优化的算法。 三、不能扼制学生的超前思维 如果要问教师这样一个问题: “你在备课过程和上课的过程 中,你最关注的是哪一层次的学生?”很多教师会回答: “我最 关注的是那一批学得比较慢的学生, 我得保证这些学生能掌握新 知。 ”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师责任心很强,能够面向全体,想到 那一批“学得慢”的学生。但是,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往 往会遇到有的学生的思维远远超前于教师的预设。这时,教师往 往不敢往前跨越,怕这样的超前思维干扰了基本思维的走向,怕 这些超前学生“影响”学得较慢的那批学生,使得他们无法落实 “双基” 。事实证明其实不然,一部分学生的超前思维,能带着 全体学生的思维走得更远。 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进行题 组练习(如下)后,教师先出一题,让学生先算再来猜它的上一 题或者下一题。 2×3 6×8 4×7 200×3 600×8 400×7 当老师出 5×9=45 时,一个男生出的题是 500×900,但说 的答案是“四万五百” 。教师评价说:可以的,但是你们还不会 算,算出的这个数可能你们还不会读。 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说出和所给算式相联系的算式,如6×8, 有学生说 6×800=4800, 6×80=480, 600×8=4800, 800×6=4800。 还是上次发言的那个男生说 600×800。教师勉强“接招” :你坚 持还要出这道题, 你知道等于多少吗?试试看。 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