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分型。 2.掌握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含分型);诊断与鉴别; 3.掌握心肌梗塞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 学改变的 重要价值;急性心肌梗塞的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泵衰竭的 Killp’s分级 。 4、熟悉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原则与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处理原 则;冠心 病的预防措施。 5、了解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的指征及方法的进展;心绞痛严重程度的分级 教学重点: 心绞痛与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 鉴别与典型病例诊断; 心肌梗塞的并发症。 教学难点: 心绞痛与心肌梗塞的辅助检查的应用、两病的治疗原则与主要措施。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使用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等 思 考 题:1、试述心绞痛与心肌梗塞的鉴别要点有哪些? 2、心绞痛缓解期的治疗原则与措施有哪些? 3、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是什么? 参考资料: 《内科学》《实用心脏病学》 冠心病(冠心病(CHDCHD))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HD 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闭塞,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脏病。 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痉挛一起,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 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一、病因一、病因 1、冠脉发生 AS:五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年龄、高体重。 2、冠脉痉挛:冠脉无论有无 AS 病变,都可发生痉挛 3、其它:冠脉炎症、创伤、畸形等引起的冠脉狭窄均可引起, 但少见。 4、冠脉易发生 AS 的原因:物理因素、营养方式 二、二、CHDCHD 的分型的分型 WHO(1979) 原发性心脏骤停型 心绞痛型 心肌梗塞(死)型 心力衰竭型 心律失常型 注:(注:(1 1)冠心病分型的优点与局限性)冠心病分型的优点与局限性 ((2 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ACS):包括):包括 UAPUAP、、STEMISTEMI 与与 NSTENINSTENI。。 STEMI 主要由于红色血栓所致的冠脉完全性闭塞 NSTEMI 主要由于白色血栓所致的冠脉非完全性闭塞 三、受累冠脉的病变判断(冠脉造影)三、受累冠脉的病变判断(冠脉造影) 1、国际上惯用狭窄直径表示:以邻近狭窄段近端和远端的“正常”血管的直径100%为指 标。 狭窄直径减少 50%—面积减少 75%可代偿,不发生运动后缺血 狭窄直径减少 70%—面积减少 90%运动可诱发心肌缺血 狭窄直径减少 90%—面积减少 99%引起静息冠脉流量的下降 2、病变表现:狭窄最常见(同心性、偏心性);完全阻塞;串珠样改变;痉挛等。 CHINACHINA 无症状型冠心病 心绞痛型 心肌梗塞(死)型 缺血性心肌病型 猝死型 3、受累冠脉:LADRCALCXLM;近端重于远端,主支重于分支。受累冠脉可以是单支、 双支及三支病变。分支病变归属于主支病变统计。 “肌桥”:收缩期冠脉被压迫→狭窄,舒张期→恢复正常。曾认为“肌桥”系良性正 常变异,不会引起心肌缺血。近年有报道,肌桥与心肌缺血、心绞痛有关。 “侧支循环”:造影显示的侧支循环见于冠脉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循环可保护 心肌。对于心梗患者,良好的侧支循环预示梗塞区有存活心肌。 [ [心绞痛心绞痛] Angina Pectoris AP] Angina Pectoris AP AP 是 冠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引起的一组临床症侯群。其特 点:突发性胸痛,时间短暂, 休息/含硝酸甘油可缓解。除 CHD 外,重度主狭、主闭、 IHSS 等均可引起 AP。 (一)发病机理(一)发病机理 心肌耗氧量心肌耗氧量= =冠脉灌流量×血氧摄取率冠脉灌流量×血氧摄取率 决定心肌耗氧量的因素:心率、心肌收缩力、室壁张力。 决定冠脉流量的因素:主动脉舒张压、心室舒张时间、冠脉循环阻抗。 静息:心肌摄取氧 65~75%,其它组织 10-25% 运动:冠脉扩张,灌流量达静息时的 6-7 倍—冠脉的储备力 发生 AS 的冠脉,储备力↓血流量↓只能满足静息时血供 心肌负苛增加时—需血供血→平衡被打破→AP 冠脉痉挛、循环血量锐减、血氧饱和度过低—供血90%)所致。 3)斑块的形态学趋向不稳定,易破裂出血而继发血栓形成,造成局部不全栓塞, 血栓在体内呈动态变化。 “薄皮大馅饺” “偏心分布” 无血管重构或呈“负向重构—内向性重构、缩窄性重构” “血管呈正性重钩是易损斑块重要标志” (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可互相转化) 新近发生的 AP:属首次发病,病程2.5cm,最常见。 NQMI(非透壁性心梗):内膜下心梗(累及RCALCXLMLADRCALCXLM(受累依次递减)(受累依次递减) (三)临床表现(三)临床表现 1、先兆:约 50~80%的病人有先兆。以初发型、不稳定型、变异型、中间综合征最重要。 先兆应按心梗处理。 2、症状: (1)疼痛:AMI 是最早、最突出的表现 典型 非典型:部位不典型(腹痛、咽痛)、无痛性心梗(DM 多见)。 (2)低血压与 Shock:常于起病后数小时-1 周 低血压状态:仅血压下降 Shock:提示梗面积大于 40%,预后很差。 (3)心律失常:见于 75-95%的患者,以起病后的 24 小时内最多见。 前壁梗塞—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若发生 AVB,提示 LAD 栓塞使 His 束远端受累 引起低位 AVB,易发生 Admos-Stokeys。 下壁梗塞—易发生 AVB,因 60%的人是右冠优势型。所以,下壁梗塞引起的 AVB 多为 RCA 栓塞使 His 束近端受累致高位 AVB,预后较好。 室颤先兆—频发室早、多源室早、室速、RonT 型室早。 室上性心律失常:较少见。 (4)心力衰竭:称泵衰竭。发生率 32~48%,主要是急性左心衰。RVMI 则为右心衰。 (5)发热:低热,持续 1 周左右。 (6)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胀、厄逆等,下壁梗塞多见。 3.体征:血压降低、心音低钝、心率增快、病理性 S 4。 (四)辅助检查(四)辅助检查 1、ECG:定位、定性诊断,估计预后。 QMI:急性期、亚急性期、陈旧期。 ST 段抬高的程度与范围与心肌损伤的程度与面积呈正相关关系。 NQMI:谱遍导联 ST 段压低≥0.1mvT 波深倒,持续约 1~2 天以上。 RVMI:ST V3R-V5R 抬高≥0.1mv,ST V4RSTV3R; 合并下壁心梗时,ST 段的抬高ⅢⅡ。 RVMI 的 ECG 改变发生早、持续时间短,多在 12h 内消失。 2、血清心肌酶:CK→AST→LDH 同功酶:CK-MB 4h 开始↑,16-24h 达高峰,3-4 天降致正常。 3、UCG:了解室壁运动、室壁瘤、乳头肌功能;了解心功能。 4、放射性核素检查:可显示心梗的部位、范围。 5、其它:TnI 与 TnT 是反映 AMI 的早期指标,与 CK-MB 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五)诊断与鉴别(五)诊断与鉴别 1、诊断: QMI:持续性胸痛;进行性 ECG 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