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第八章《运动和力》课标分析第八章《运动和力》课标分析 课程准标对《运动和力》这一单元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 一定律。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具体到三个维度的要 求: 一、知识与技能: 1.领悟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能用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 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经历科学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2.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学习控制变量的方 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以及摩擦的利与弊, 体会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材分析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在结构上环环相扣, 从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 一实际问题认识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实验推理:由不受力时物体运动状 态不变,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然后进一步认识到物体有惯性这一客观事实。 1.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比如“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教材先提出问 题,又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减小了实验探究的难度。 2.教材的编写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前面学习力的 作用效果的基础上,第一节编排了牛顿第一定律,而第二节二力平衡又是牛顿第 一定律的延续,第三节“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 的因素”又用到二力平衡知识,这样编排便于学生建构知识,提高能力。我个人 认为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人教版的教材要好于沪科版, 沪科版把摩擦力放到了二力 平衡之前来学习,不便于学生建构知识。 3.教材的编写形式生动活泼,有些科学情景以图片、漫画的形式呈现,充分 发挥其直观、易懂、有趣的特点,符合初中年龄段学生阅读的习惯和特点。 《运动和力》学情分析《运动和力》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 过八年级上册及下册第七章物理学习, 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 理研究方法。 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了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 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 学会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具备一定的实验 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 活联系紧密, 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 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 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授课人 课题 复习 目标 胶州市第六中学冷蕾 《第八章 运动和力》专题复习 1、通过实验, 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 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教学 重点 教学 认识牛顿第一定律,了解二力平衡 摩擦力的有关内容 难点 教学 模式 3、学习模式:小组合作—优质高效 4、探究模式: “范例—方法” 、 “思路—分析”复习模式 教学过程 阶段 课前 翻转 自学 环节 (2) 、根据课本及新课堂将基础知识不会或出错的地方自 (3)如有疑问小组合作讨论,将疑问解决。 (4)将内容记忆、背诵。 3、 教师组织学生提出考基要点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问, 标记 出来。 整出示这节课的知识结构,明确复习目的。 行纠正。 教学活动 1、学生通过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目标。 2、 根据学习任务单, 学生充分利用课前诊断卡和新课堂进 行下列学习: (1) 、将课前诊断卡的内容自行填写完毕。 青岛市初中物理“三重五环节课前部分翻转教学模式” 1、整体模式: 课前—课堂模式、 整—分—合—补—测五环 节模式 2、反馈模式:小循环多反馈 课堂 常规 教学 暨 课堂 翻转 内化 分 1、提问学生背诵考基要点的内容, 并将课前了解到的学生 有疑问的地方加以解释、强调。 2、将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以判断题的方式呈现, 加深印 象。 3、做复习指导的巩固练习,将知识巩固并及时答疑解惑。 合 补 测 通过二部分内容的复习引导学生总结这一节的收获,小组 成员相互提问,将知识进一步内化。 将这一章在分开复习的时候没有提到的研究方法提炼出 来,学生自己根据提示做答,加深印象。 选取了易错点,当堂检测学生这节课的复习效果。 布置作业诊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