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民间艺术下
武汉的民间艺术武汉的民间艺术 (下) 武汉的民间艺术,不仅有特色鲜明的地方曲艺,还有一批手工艺 术品。武汉拥有京剧、汉剧、楚剧、歌舞剧、话剧、杂技、说唱、交 响乐、儿艺等九个专业艺术团体。汉剧、楚剧是“楚风汉韵”的武汉 地方戏曲剧种,杂技是武汉最具魅力的民间艺术, 曾任第一至五届中 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 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 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夏菊花女士即出自武汉杂技团, 武汉国际杂技节已 成为世界杂技的“东方赛场”。汉锣、汉绣、武汉绢花、黄陂泥塑, 都是海内外闻名的民间手工艺术品。 汉锣汉锣 汉锣,泛指武汉地区生产的铜响器,已有300 余年的历史。具有 浓厚地方风格的汉锣,其内涵外延扩展到了锣、钹、钗、钟诸种铜响 器,与苏锣、秦锣、京锣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锣”。 承载着丰厚历史积淀的汉锣,沐浴着着巫风楚雨,逐渐形成独特 的制作工艺,自有一套熔炼、制片、成型、淬火、校音、车刮、定音 工序,运用“旋转锻打,横向走锤”的技法,锻出的锣片圆、 平、正、 上劲,锤迹排列有序,分布均匀,呈鱼鳞状;套出的钹,顶正头圆, 大小一致。打击场景极富色彩性和节奏性,是楚地民间“插秧锣鼓” 等民俗活动的必备乐器之一。 汉锣以品种齐全、发音宏亮、圆润集中、起手灵活、吃槌省力、 能定调门而驰名中外。它适应性极强,既能配合中国武戏文唱,也能 为西方的交响乐和爵士乐配音,行销亚、誉满国内外的名牌产品。 早在乾隆年间,汉口长堤街就有制铜作坊。随若铜响器的兴旺, 长堤街出现了一条“打铜街”。到 19 世纪末,武汉锣匠多达 300 余 人。 1909 年, 学徒出身的高青庵创办的 “高洪太锣场 (今武汉锣厂) , 是武汉著名的老字号。”高洪太”选料上乘,制作考究,其制锣工序 多达 37 道,能根据演员的嗓音,定出恰当的音调。当时,国内许多 戏班名角,都派乐师来厂定音购买。当年汉口有民谚云: “买药要买 叶开泰,买伞要买苏恒泰;买锣要买高洪太。” (老字号“高洪太” 图:萧继石) 如果你有幸欣赏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音乐合, 那么你将能听到 “高洪太”铜锣的声音。铜锣已成为西洋交响乐团惟一必备的中国民 族乐器。在国外,用“高洪太”铜锣的,不只是波士顿交响乐团,德 国柏林交响乐团等世界著名乐团的演出用锣都出自“高洪太”。 “高洪太”铜锣,以音质纯正、发音宏亮,起手灵活,槌抄省力 而驰名中外。1979 年应柏林交响乐团之请特制的大抄锣, 直径为 135 厘米,被誉称为“世界钢锣之王”。1985 年又制作两面直径为 142 厘米的大抄锣,每面重达 60 多公斤,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抄锣。其 中一面东渡日本, 与世界上最大的鼓相匹配, 另一面留厂供人们参观。 这几面大抄锣发音如春雷滚动,气势磅礴,尾音悠长而浑厚,能最好 地烘托出乐曲雄浑的音响效果。 一些外国的著名乐团都以能得到这种 大抄锣而感到荣幸。另有“虎音锣”能发“拱”、“水”两种音响, 时而如猛虎长啸,时而如溪泉淙淙。目前,武汉锣厂共生产锣、钹、 镲、铃、钟、板、饶七大类 133 种规格的 60 余种铜响器,以满足国 内外市场的需要。 汉绣汉绣 汉绣主要流行于荆沙、武汉、洪湖一带.汉绣作品曾多次在京展 出,还参加了巴黎、华沙等国际展览,受到好评。 汉绣,以楚绣为基础, 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揉合出富有鲜明 地方特色的新绣法。它的用针有别于“四大名绣”(苏绣、蜀绣、湘 绣、广绣),采用一套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 扣的针法,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分层破色,层次分明, 对比强烈。 追求充实丰满、 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 绣品可以枝上生花, 花上生叶,叶上还可生出枝,充分体现了“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 美学思想,呈现出浑厚、富丽的色彩. 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时,楚国刺绣品已远销至西域, 可见其刺绣业 之发达。 南方的楚国丝织业足以代表当时中国丝织品工艺技术的最高 水平。楚文化氛围下民间戏曲的发达、 巫风巫月术的盛行又为刺绣走 向民间提供了生长的沃土。 汉绣的鼎盛期是清末民初。咸丰年间,汉口设有织绣局,集中各 地绣工绣制官服及各种饰品。 清末, 在武昌的营坊口、 塘角、 白沙洲、 积玉桥及汉口的黄陂街、大夹街—带,开有许多绣铺,汉口还有一条 绣花街。 当时的汉绣产品主要分三大类: 生活用品类, 有绣衣、 绣枕、 门帘、帐沿、绣鞋、头巾、围裙、荷包等,多用于闺阁陪嫁。其中, 汉口的绣花戏衣颇具名气。第二类装饰品,有壁挂、中堂、屏风、彩 帐、堂彩、龙衣、狮皮、戏装、道具等。三是敬神赛会的礼仪用品, 包括神袍、袈裟、彩幡等。 抗战时期,日军侵占武汉,汉口绣花街被烧毁,汉绣日趋凋零, 技艺几近失传。新中国建立以后,汉绣重放光华。20 世纪 80 年代, 汉锈产品已由原来的民用小绣品和少量古典戏剧绣服发展到帐帘、 披 风、被面、枕套、服装、大幅、中堂、条屏、折页、摇件和屏风等 10 多个品种。 (图:汉绣作品) 洪湖汉绣洪湖汉绣 洪湖汉绣,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地刺绣,到了清朝中叶,以汉口为中心向周边 扩散,遂以鼎盛之势与苏绣、湘绣平分秋色。那时候,朝廷在汉口设织绣局,征 集贡品,可见其一时之盛。 清朝咸丰年间,因国内政局动荡,大批汉绣艺人纷纷逃离汉口,汉绣遂以衰 亡。汉绣名艺吴文琇转来到洪湖,仍以刺绣为业,因其绣品秀美,工艺精良,于 是声望大盛,遂于光绪三十四年由其子吴家福在新堤开设吴炳昌绣铺。 吴炳昌绣铺的绣品以日用品为主, 后来逐渐增加戏袍、佛像及绘画题材的作 品。宣统三年(1911 年),吴家兄妹绣的《观世音菩萨》和《荷花仙子》,曾在 武昌西湖劝业场内工商品陈列厅展出,被当时的《时报》誉以“汉绣复活,重放 异彩”。 洪湖汉绣以吴氏家传技艺为基础, 到解放后成为汉绣承传的大宗,其代表作 《文房四宝》、《和平之春》和双面绣《群猫图》、《雏鹰展翅》等,被国内同 行公认是我国刺绣艺术的尖端之作,名扬遐迩。(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武汉绢花武汉绢花 武汉的绢花工艺制作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19 世纪末,武汉工 商业的迅速繁盛,催生了民间绢花制作的兴起与市场的兴隆。 武汉绢 花艺人吸收宫廷的传统制作绢花技术, 兼采南北民间锡花技艺,发展 原有的制作通草花、括绒花工艺,制作绢花。绢花也叫绸花,以绸、 绸、续、缎等高级织物制作各种花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具 有地方特色的武汉绢花工艺。其主要产品有:雍容华贵的牡丹、丰腴 艳丽的玫瑰、娇嫩欲滴的月季、凌霜傲雪的腊梅以及迎风摇曳的悬崖 菊、紫兰香、大理花和其他奇花异革,共有400 多个品种. 武汉工艺花卉厂生产的绢花形象逼真, 色泽艳丽,达到可以乱真 的地步,不仅在武汉和国内市场上受欢迎,而且行销日本、欧奖、东 南亚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黄陂泥塑黄陂泥塑 据史载:“先有上古,后有归元”,所谓“上古”,即指黄陂区 泡桐境内矿山巅峰之寺庙。明清时香火旺盛,建有九宫十八殿,分为 下古寺、竹林寺、 大土阁,其供奉的佛像群塑均为泡桐前辈泥塑艺人 所作。 闻名于世的汉阳归元寺五百罗汉于清道光、 光绪年间两次塑修, 出自黄陂王氏父子之手。据传说,五百罗汉中,第四百三十尊和第五 百尊即为王氏父子面目的自塑像,父像一手擎日,子像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