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科智汇工场,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摇篮
探访中科智汇工场,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探访中科智汇工场,科技成果转化的创 新摇篮新摇篮 10 月的北京, 橙红与金黄交错, 秋意正浓。 这是一年最美的 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北京西三旗,曾经的金隅天坛家具生产基地,如今的金隅智 造工场,在秋日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中科智汇工场便坐落在 这里。 2017 年,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北京分院) 与海淀 区政府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立足长远、合作共赢的原则, 围绕体制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共同 打造了科技创新综合体——中科智汇工场, 以此加速中科院科技 成果转化,推动院地协同发展,探索政策引导与市场化运营相结 合的发展之路。 运营近两年时间,中科智汇工场所在的N1 楼已成为科学家 的常客,涵盖了战略研究、科技金融、集中展示、成果转化、孵 化加速、产业聚集、中试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引导中科 院科技成果对接智能制造等产业需求,从而加速成果转移转化。 中科院一名科研人员半开玩笑地说:“从科研成果到到产业落地, 就差这么一个中科智汇工场。” 科学家的另一个家科学家的另一个家 走进中科智汇工场,“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展厅”一行大字映 入眼帘。展厅内展出了中科院 60 多个研究所的 100 多项创新技 术。 今年年初,中科海芯在中科智汇工场成立,虽逢新冠肺炎疫 情暴发, 但中科海芯却实现了与大电子厂商展开商业合作的机会。 这得益于中科智汇工场对科技成果的孵化能力, 不再让科技成果 成为“达尔文死海”,真正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蜕变”。 截至 2020 年 7 月底,“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展厅”已累计接 待地方政府、企业、院所等机构访问 200 多场,访问人数超过 2500 人次,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同时,还增加科普基地建 设工作。在展厅内,永能动力设计研发的高速向心式汽轮机格外 引人注目。永能动力是入驻中科智汇工场的企业之一,团队主要 致力于能源系统核心动力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 经过多年持续自 主研发,在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形成了包括高效向心 汽轮机、小型高速轴流汽轮机、微小型燃气轮机、高效离心鼓风 机/压缩机、 大流量应急排水泵、 太阳能空气轮机、 超临界二氧化 碳发电系统等一系列高技术产品及应用,并已取得汽轮机、燃气 轮机、能源系统等相关授权专利 20 余项,软件著作权 3 项,在 审专利 20 余项。 永能动力团队几乎都是科学家和科研人员,董事长林峰、总 经理王永生均来自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 年年底,创 办了永能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在中科智汇工 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是永能动力团队、技术向质变飞跃的关键 时期。 用王永生的话说, “接触到中科智汇工场后, 了解到它是专 门服务中科院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科技创新综合体, 并 重点推进数字技术、装备制造、智能硬件等 3 个垂直产业领域加 速器建设,这与我们的未来发展不谋而和,我们率先于去年中科 智汇工场建成时就落户在此。感觉企业又回‘家’了。”对于公司的 未来发展,王永生有着清晰的规划:做国内节能设备领域的顶级 供货商和整体方案解决商。这一蓝图正在逐步走向现实。目前, 永能动力高速向心式汽轮机可以广泛适用于油气、化工、纺织、 印染等工业领域,满足工业驱动和发电需求。同时,基于专业的 技术能力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通过模块化设计理念和独一无二 的三维叶型设计,可追求最佳效率和高可靠性,为企业提供独立 汽轮机或成套发电机组。 今年年初,中科海芯成立,却恰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不 少创业企业正举步维艰的时候, 中科海芯却实现了与大电子厂商 展开商业合作的机会。 中科海芯创始人兼CTO贾耀仓告诉记者: “得益于中科智汇工场的孵化能力, 在公司落地上, 包括公司的融 资和办公场地上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在技术支持上, 中科智汇 工场背靠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北京分院)强大的技术 储备,对接到了非常有实力的算法团队。在产业合作方面,中科 智汇工场拥有在全国科技重大成果转化的经验, 几乎覆盖到全国 各个重要产业方向。目前,中科海芯已经深度接触青岛某大型消 费电子厂商,双方有意展开合作。 永能动力、 中科海芯等众多科研成果负责人在中科智汇工场 都感受到了专业和敬业,他们深信,有了中科智汇工场,未来的 创业之路会更加平坦。 中科智汇工场的定位不止是帮助如永能动 力这样的中期团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而是致力成为涵盖科技成 果大数据研究院、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产业孵化加速、国际合 作等服务的科技创新综合体。 自成立以来,始终立足 4 项功能定位,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 化工作, 中科院各院所在京技术成果转化、 产业培育地;中科院先 进成果集中展示地;中科院科普教育和实践基地、技术经理人的 “黄埔军校”;中科院项目成果对外辐射发源地。目前, 中科智汇工 场已入驻企业 30 余家。 将概念转化为成果将概念转化为成果 作为加速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 点项目之一,中科智汇工场承载着更多的使命和责任。 2018 年,为提升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能级, 海淀区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 。 这一措施提出将“实施中關村科学城概念验证支持计划,支持区 域内高校院所基础研究成果面向应用转化进行概念验证, 降低科 技成果转化的最初风险,加速形成与市场、资本进行对接的技术 和产品”。 这意味着科技成果的政策支持更落地了, 或将能够得到 快速转化。 2019 年起,海淀区在全市率先依托驻区科研单位发起概念 验证支持计划,帮助科技成果跨越转化的“死亡谷”,CAS 概念验 证计划就是在此背景下,由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北京 分院)和海淀区共同成立,预计三年内对不低于 40 个项目,每 个项目提供 50 万元内的资金支持,并将建立概念验证项目库, 挖掘重大前沿科技项目,并带动科研人员积极创新研发,协同联 动各级创新主体,普及概念验证模式,挖掘潜在创意,培育具有 颠覆性技术潜质项目。“CAS 概念验证计划,更多地体现在创新 思想,只要是有一个概念,只要有技术能够实现应用,我们就会 吸引入驻, 这种项目比种子期还要早, 但我们愿意去孵化支持, ” 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总工程师、 中科智汇工场总经理柳 海永接受《中关村》杂志专访时表示。 细数国内商业类投资机构, 很少有投资机构或投资人会针对 一个想法直接投资并孵化。 中科智汇工场对早期概念验证项目的 做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这一计划是全新的组织模式,将通过提供种子资金、商业顾 问、创业教育、产业资源对接、投融资服务、孵化空间等概念验 证活动,对早期项目进行筛选和扶持,支持和培育一批早期项目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发展壮大,成为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独角兽 企业。 近几年, 概念验证计划这一做法在多国实施, 如美国、 欧盟、 新加坡等国建设概念验证中心, 推动具有市场潜力的基础研究从 实验室走向市场应用, 减少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并取得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培育了一批科技领先的独角兽企 业。 今年 5 月,“‘智汇行动’概念验证创新大赛”第一场正式启动, 7 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