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森林防火教育材料总结范本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4年森林防火教育材料总结范本 森林防火教育 一、森林火灾的危害 森林火灾是森林最危险的敌人,也是林业最可怕的灾害,它会给森林带来最有害,具有毁灭性的后果。森林火灾不只是烧毁成片的森林,损害林内的动物,而且还降低森林的更新能力,引起土壤的贫瘠和破坏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甚而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尽管当今世界的科学在日新月异地向前进展,但是,人类在制服森林火灾上,却依旧尚未取得长足的进展。 二、森林火灾的种类及分类 根据森林火灾燃烧部位,蔓延速度,受害部位和程度,大致可把森林火灾分为三大类: 以受害森林面积大小为标准,森林火灾分为以下四类: 1.森林火警:受害森林面积不足___公顷或其他林地起火(包括荒火); 2.一般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___公顷以上,不足___公顷的; 3.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___公顷以上不足___公顷的; 4.特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___公顷以上的; 三、森林火灾的起火原因 森林火灾的起因主要有两大类:人为火和自然火 (一)人为火包括以下几种: 1.生产性火源:农、林、牧业生产用火,林副业生产用火,工矿运输生产用火等; 2.非生产性火源:如野外吸烟,做饭,烧纸,取暖等; 3.故意纵火 在人为火源引起的火灾中,以开垦烧荒、吸烟等引起的森林火灾最多。在我市的森林火灾中,由于吸烟、烧荒和上坟烧纸引起的火灾占了绝对数量。 (二)自然火。包括雷电火、自燃等。由自然火引起的森林火灾约占我国森林火灾总数的___%。 四、影响火灾的三要素 温度、湿度和单位可燃的载量。 五、扑救森林火灾 (一)扑火时应如何强化安全措施 强化扑火___。一是派有扑火经验的同志担任前线指挥员。二是临时___的扑火人员,必须指定区段和小组负责人。三是明确扑火纪律和安全事项。四是检查扑火用品是否符合要求,扑火服十分宽松、阻燃。五是加强火情侦察,___好火场通信、抢救和后勤保障。六是从火尾入场扑火,沿着火的俩翼火线扑打。七是不要直接迎风打火头,不要打上山火头,不要在悬崖、陡坡和破裂地形处打火,不要在大风天气下、烈火条件下直接扑火,不要在可燃物稠密处扑火。八是正确使用扑火机具。 (二)脱险自救方法有哪些 退入安全区。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4年森林防火教育活动总结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增强师生的森林防火意识,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工作,结合学校实际,我校仔细___开展森林防火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现将有关活动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森林防火的责任感 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强大的动力。防火犹如在弦之箭,麻痹不得,更不能心存侥幸,我校把防火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来抓紧落实。可以说森林防火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突发性强、危害大的特点。为了切实提高广阔教职员工“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做好森林防火及家火、校园防火工作,防止因学生失火而发生各类火灾,最大限度遏制各类火灾的发生。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森林防火工作领导小组,确实加强了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领导,使学校森林防火工作做到了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 二、营造宣传氛围,搞好活动,以活动求实效、抓落实 根据“预防在前,教育在先”的工作原则,我校一方面积极营造森林防火宣传氛围,另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到做好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班级黑板报、班会等对学生进行全面宣传。从宣传氛围中提高了学生的森林防火意识。 2、___学生写致家长的一封信,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向家长宣传防火工作知识及法律法规知识,有效提高了森林防火工作的实效性。 3、上一堂森林防火知识课。 4、出一期有关森林防火方面的黑板报。 5、写一篇以森林保护、森林防火为题材的作文。 6、写一条森林防火标语。 三、抓常规,除隐患,保安全 在做好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我校还狠抓“两防”(防家火、防校园火灾)工作,使防火工作长期性与常常性相结合,注重对校园各功能室线路、开关的检查及校园火源的管护工作,彻底排除消防安全隐患,确实抓好校园防火工作。 四、___培训,向广阔师生普及消防知识和灭火知识 消防安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假如使用不当或管理不善,就会发生火灾。为了提高学校师生的消防知识水平和灭火技能,我校___月份对学校师生进行四个方面的消防知识及灭火技能培训,如:火灾的预防,火灾发生时要学会报警和冷静处理初期火灾,不同物质起火怎样灭火,怎样使用灭火器灭火。通过消防知识及灭火技能的培训,不仅让广阔师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消防知识和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还让广阔师生掌握了简便易行,应付初起火灾的紧急情况的方法。 总之,学校消防工作任重而道远,任务艰巨而繁重,必须加强一日常管理工作,从源头上抓好火种管理及检查工作,才能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