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与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本)作业 1 一、案例分析:苏澳玻璃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50 分) 近年来苏澳公司常为人员空缺所困惑, 特别是经理层次人员的空 缺常使得公司陷入被动的局面。 苏澳公司最近进行了公司人力资源规 划。 公司首先由四名人事部的管理人员负责收集和分析目前公司对生 产部、市场与销售部、财务部、人事部四个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和专 业人员的需求情况, 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情况, 并估计在预测年度, 各职能部门内部可能出现的关键职位空缺数量。 上述结果用来作为公 司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 同时也作为直线管理人员制定行动方案的基 础。 但是在这四个职能部门里制定和实施行动方案的过程 (如决定技 术培训方案、实行工作轮换等)是比较复杂的, 因为这一过程会涉 及到不同的部门、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例如:生产部经理为制定 将本部门 A 员工的工作轮换到市场与销售部的方案,则需要市场与 销售部提供合适的职位,人事部做好相应的人事服务(如财务结算、 资金调拨等) 。职能部门制定和实施行动方案过程的复杂性给人事部 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也增添了难度,这是因为,有些因素(如职能部 门间的合作的可能性与程度) 是不可预测的, 它们将直接影响到预测 结果的准确性。 苏澳公司的四名人事管理人员克服种种困难, 对经理 层的管理人员的职位空缺做出了较准确的预测, 制定详细的人力资 源规划,使得该层次上人员空缺减少了 50%,并且保证了人选的质 量,合格人员的漏选率大大降低,使人员配备过程得到了改进。人力 资源规划还使得公司的招聘、 培训、 员工职业生涯计划与发展等各项 业务得到改进,节约了人力成本。苏澳公司取得上述进步,不仅仅是 得利于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 还得利于公司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 与评价。 在每个季度, 高层管理人员会同人事咨询专家共同对上述四 名人事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检查评价。这一过程按照标准方式进行, 即这四名人事管理人员均要在以下 14 个方面做出书面报告:各职能 部门现有人员;人员状况;主要职位空缺及候选人;其他职位空缺及 候选人;多余人员的数量;自然减员;人员调入;人员调出;内部变 动率;招聘人数;劳动力其他来源;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组织问题 及其他方面(如预算情况、职业生涯考察、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等) 。 同时,他们必须指出上述 14 个方面与预测(规划)的差距,并讨论 可能的纠正措施。 通过检查, 一般能够对下季度在各职能部门应采取 的措施达成一致意见。在检查结束后, 这四名人事管理人员则对他 们分管的职能部门进行检查。 在此过程中, 直线经理重新检查重点工 作, 并根据需要与人事管理人员共同制定行动方案。 当直线经理与人 事管理人员发生意见分歧时, 往往可通过协商解决。 行动方案上报上 级主管审批。 请用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规划理论来分析苏澳玻璃公司的人力 资源规划。 分析:首先应该肯定苏澳玻璃公司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做得比较 好,具体表现在:1)人力资源规划制定过程比较规范,步骤程序比 较完整。例如:首先他们在对生产、市场销售、财务、人事四个关键 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需求调查及劳动力市场供给情况调 查的基础上, 估计预测了年度内各关键职位可能空缺的数量。 并要求 和职能部门提出了实施行动方案。 其次、 人力资源部部门的 4 名管理 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较为准确的职位空缺预测,并采取了内部选 拔、轮岗、招聘、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等措施。 其三、每个季 度, 高层管理人员会同人事咨询专家共同对 4 名人事管理人员的工作 进行检查评价, 并对不足之处进行纠正, 这使得该公司的人力资源规 划有了适时评估和调整,保证规划执行的有效性及效率。2)人力资 源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在解决人员空缺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如: 题 中介绍:使空缺岗位减少 50%,跨地区人员调动大大减少。另外, 选拔人才时间减少 50%、招聘、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计划各项业务 得到改善,节约了人力成本…… 其次,这个规划我们感到还有一点 不足, 就是没有提到组织的未来发展的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之间的关系。 因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不仅要解决企业现实的人力资源 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要根据组织发展战略,为满足组织未来的发展, 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进行人才储备,以确保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案例分析: 华为的人力资源体系基础(50 分) (一)华为的发展历程及人力资源体系建设背景 华为曾经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 在短短的十几年 间,发展成为利润率最高、研发投入率最高的中国电子信息百强 企业之一。究其成功的原因,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按照战略规 划目标, 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并大规模进行相关人才储备。 华为创业之初仅有 10 多人, 逐步增加到 100 人,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 在确定了 “华为将长期专注于通信网络从核心层 到接入层整体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 同时以标准的中间件形式向 用户提供开放的业务平台,并关注宽带化、分组化个人化的网络 发展方向”的战略发展方向之后, 华为进行了人力资源的规划, 并开始了大规模的人才引进和储备。1998-2000 年, 平均每年员 工增长人数在 3000-4000 左右,局国内首位。到 2001 年华为已有 员工 15000 余人,其中 85%具有本科以上学历,45%具有硕士、 博士学历, 员工平均年龄 27 岁。 从人员结构看: 科研人员占 40%, 市场营销和服务人员占 35%,生产人员占 10%,管理及其他人员 占 15%。 当人们谈到华为时,往往立刻想到华为人恐怖的市场开拓能 力、不可思议的高新,对企业执着的热爱。然而,并不是所有人 都理解在背后所引导着这些的华为文化,以及激励着华为人前进 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华为的大规模人力资源体系建设, 开始于 1996 年。 1996 年 1 月,华为发生了一件被内部人称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 —市场部集体辞职。当时,华为市场部所有正职干部,从市场部 总裁到各个区域办事处主任,所有办事处主任以上的干部都要提 交两份报告:一份是述职报告;一份为辞职报告, 采取竞聘方式 进行答辩, 公司根据其表现、发展潜力和企业发展需要,批准其 中的一份报告。在竞聘考核中,大约 30%的干部被替换下来。表 面看来,这是华为市场部的一次重大变动,而总裁任正非的真实 用意,却更加深远。 1995 年,随着自主开发的电信产品市场地位的提升, 华为 的年度销售达到了 15 亿元, 标志着华为结束了以代理销售为主要 赢利模式的创业期, 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创业期涌现的一批个 人英雄,随着公司业务的转型,许多已经无法跟上企业快速发展 的步伐。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 也逐渐暴露出来,成了制约 公司继续发展的瓶颈。 华为当时所面临的,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官只 能越做越大,工资只能越升越高,免掉或降低职位,都意味着彻 底的失败。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变革模式,尽量减少对人们心理 所造成的冲击,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集体辞职, 让大家先全部 “归 零” ,体现了起跑位置的均等,而竞聘上岗,则体现了竞争机会的 均等, 这种野火般激烈的方式背后, 实际隐含着的是一种 “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