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职数学教案第七章平面向量[9份教案]
7.1.1 位移与向量的表示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向线段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向量的有关概念和向量相等的含义. 2. 会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并能根据图形判定向量是否平行、相等. 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向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 向量的概念.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从物理背景和几何背景入手, 建立 起学习向量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的基础,结合丰富的实例,归纳、概括向量的有关概念,使学 生容易理解.同时结合习题让学生加深对相等向量的理解.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阅读教材 P31 前三自然段,认识数 量与向量的不同. 举出向量的其他例子.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数量 与向量的不同:向量不仅有大 小而且有方向; 数量只有大小. 学生回顾物理中学过的向 量:力、速度等. 通过阅读教材中 的例子与物理中学过 的其他实例,由具体 到抽象,概括、认识 向量概念,符合职校 学生的认知能力. 新 课 1.向量的概念 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向量. 2.向量的表示方法 问题 1 如何描述平面上一点的位 移? (1)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有向 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有向线段 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 (2)用有向线段 → AB 来表示向量 教师结合教材图 7-1,引导 学生体会用有向线段可以表示 位移这样具有大小和方向的向 量. 让学生画有向线段描述位 移: “北偏东 45, 3 个单位” . 教师给出向量表示法. 让学生在自己画好的向量 上标注→AB或→a . 结合教材中实例 引入有向线段,学生 感觉自然, 易于接受. 通过作图进一步 加深对向量两个要素 以及为什么可以用有 向线段表示向量的认 识. 让学生自己动手 A B 始点 终点 新 课 时,我们也称为向量 → AB ;在印刷时, 向量常用黑体小写字母 a,b,c,…来表 示,书写时,则常用带箭头的小写字母 → a ,→b ,→c ,…来表示. 3.自由向量 只有大小和方向,而无特定的位置. 4.向量的两要素 大小与方向. 5.相等向量 同向且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同一向 量,或相等的向量.如上图中,有向线 段 → AA,→BB,→CC 都表示同一向量→a , 这时可记作→AA=→BB=→CC=→a . 例 如图所示,设 O 是正六边形 ABCDEF 的中心, 分别写出与向量 → OA, → OB,→OC相等的向量. 解 →OA=→CB=→EF=→DO; → OB=→FA=→DC=→EO; → OC=→AB=→ED=→FO. 教师巡视,强调字母上面 加箭头, → AB一定要始点写在 终点前.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位移与 力这两种向量的不同,位移只 有大小和方向, 而没有作用点, 可以平移. 学生认识总结向量的两要 素. 教师引导给出相等向量的 概念. 学生看图解答. 标注→AB或→a ,易于 发现学生常犯的错 误,例如少箭头等, 教师及时指正. 比较力与位移两 种向量,更深刻地认 识自由向量. 让学生认识向量 的两要素很关键. 紧扣两要素,学生 能很轻松的理解相等 向量的概念. 45 北 A A B B C C A B C D E F O 新 课 练习一 已知 D,E,F 是△ABC 三边 AB, BC,CA 的中点,分别写出与→DE,→EF, → FD相等的向量. 6.向量的模 已知向量 → AB,则有向线段→AB的长 度,叫做向量→AB的长度 (或模),记作 |→AB|. 7.零向量 长度等于零的向量,记作→0 .零向 量的方向是不确定的. 8.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 如果表示一些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 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则称这些向量平 行或共线.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 向量→a 平行于向量→b ,记作→a //→b . 我们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即对任一向量→a ,都有→0 //→a . 9.位置向量 问题 2 如何用向量确定平面内一 点的位置? 任给一定点 O 和向量→a , 过点 O 作 有向线段 → OA=→a , 则点A相对于点O的位置被向量→a 所唯 学生练习巩固. 师:线段长度可以比较大 小,向量可以吗?教材图 7-3 中|→AA|=? 学生熟悉向量的模的记法 并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辨别 0 与→0 的不同. 教师给出共线向量概念. 学生辨析向量平行与直线 平行的区别以及相等向量与共 线向量的不同. 教师引导给出位置向量概 念. 师: 有了位置向量的概念, 学生经常发生例 如→AB=3 的错误,一 定要强调向量与向量 模的不同. 通过辨析向量平 行与直线平行的区 别,进一步加深对共 线向量以及自由向量 与位置无关的认识. 新 课 一确定.这时向量→OA通常称作点 A 相对 于点 O 的位置向量. 例如→OA=“东偏南 50,114km”就 表示天津相对于北京的位置. 练习二 在平面上任意确定一点 O,点 P 在 点 O“东偏北 60,3 cm”处,Q 在点 O “南偏西 30,3 cm”处,画出点 P 和 Q 相对于点 O 的位置向量. 我们就可以利用位置向量确定 一点相对于另一点的位置,这 样,我们就可以用向量来研究 几何了. 学生练习巩固. 引入位置向量为 利用向量来研究几何 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小 结 1.向量概念与向量的长度. 2.向量的两要素. 3.向量的表示方法. 4.相等向量与共线向量. 5.零向量. 6.位置向量. 师生合作. 梳理总结也可针 对学生薄弱或易错处 进行. 作 业 教材 P34,练习 B 组第 1 题. 巩固. 7.1.2 向量的加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向量的加法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掌握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2. 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求作两个向量的和. 3. 通过教学,养成学生规范的作图习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教学难点】 对向量加法定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与求知欲.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数形结合,引导学生思考,使问题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 发展区,以此较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请观察: (1)动点从点 A 位移到点 B,再从点 B 位移到点 C; (2) 动点从点 A 直接位移到点 C. 结论:动点从点 A 直接位移到点 C 与两次 连续位移的效果相同.即 → AB+→BC=→AC. 学生观察现象, 得到结论. 从学生熟悉的位移 (向量)入手,观察现 象,得到结论,引入向 量加法概念,学生容易 接受,降低了新课教学 的起点. 新 课 1.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已知向量 a,b,在平面上任取一点 A,作 → AB=a,→BC=b,作向量 → AC,则向量 → AC 叫 做向量 a 与 b 的和向量.记作 a+b ,即 a+b=→AB+→BC=→AC. 教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