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的思考
对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的思考 卓俊科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要 i 大学语文课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面临的却是教 育管理者的淡漠,教师的冷落以及学生兴趣的低落。 要发挥大学语文 课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使大学语文得到各方面的重视, 我们需在教学 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体系方面进行彻底改革。 关键词 i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课,是全国各类高校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 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 素质教育课程。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 此课程也被列为大学本 科及专科名类自学考试必考的公共课程,并进一步实行了全国统考; 各省市在大学专科升本科的选拔考试中, 也陆续将大学语文纳入基础 学科的统考之中这些都充分体现出这门课程在考察学生文化素质 和本国语文学习水平方面的重要性。 但现实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又着 实叫我们忧虑。在很多高校,大学语文正日益面临边缘化的倾向。总 体来说,可谓是“一半雨来一半晴” 。一方面,大学语文这门课程, 有些学校在新开,有些学校在削弱,有些学校已经停开;有把必修改 选修的,也有把整个的课时量逐步压缩的。这些情况也不是太个别。 还有一些学校由于生源的问题。 甚至把大学语文办成了高中语文的延 续,我们认为这对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理念来说无疑是一种亵渎。 可 以说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里又回到了那个被遗忘的角落。 近一个时期 以来,报刊上不时出现诸如: 。大三学生写申请,百字错了二十八” 、 “汉语比赛留学生夺魁”等让国人大跌眼镜的报道。的确,一个严竣 的事实已摆在人们面前:在市场价值的导向下,青少年迷恋于好莱坞 大片,而对屈原、司马光、朱熹等却知之甚少;有些大学生能考出令 老外咂舌的托福分数,而看最基本的文言文却犹如看天书。 社会对大 学生人文素质的忧虑、人们对母语教育弱化的关切,乃至有的家长公 开对大学语文教育提出质疑等等, 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在追问着一个 问题:大学语文到底怎么啦?面对上述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进行解 决呢?我们认为,在这些众多的问题当中,存在着四个关键的环节, 一个是教学理念、一个是教学内容、另一个是教学方式,还有一个是 教学的评价体系。 下面我们就具体地针对这些方面提出一些建设性的 意见。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 中对大学语文开 设的目的和意义作了这样的描述: 。 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 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 适应当 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 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以人文性为核心, 同时发挥工具性。大学语文 应该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系统的中国语言文学知识; 在素质培养上应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发挥语文教育对学生语言修养、 文学修养、文化素养、人格品质、思维创新等方面的多种教育功能。 有专家指出: 。当前大学语文的教改必须进行双重突围:既要从内部 进行彻底有效的自我突围,还要在外围大力推动人文精神、 人文情怀 的社会突围, 从生存理念上矫正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子的种种 观念误区。¨¨就目前而言,我们应该有积极的态度,坚守阵地,从 自我突围做起,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在这场突围当中,强化管理者的 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育领导者和权力机构,要正确认识大学语文课的特殊价值。 大学语文重在以情感育人。开大学语文课,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知 识水平和准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 人。虽然其它学科也都肩负有这个责任,特别是“两课” ,但没有大 学语文中一个“情”字那样萦绕一个人的灵魂。正如湖北大学杨建波 教授所说: “大学语文用文学的艺术形式,以情感育人,这是任何以 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取代的” 【2J。早在五十年代钱谷融教授 也说过:文学是人学,是人心之学。文学自产生以来,元不是以表现 人的各种情感为主题的,或者褒扬真善美,或者贬斥假丑恶。人类也 正是在自身创造的文学的这两种情感熏陶和诱导下。 不断完善着自身 的审美行为和审美判断。中国几千年来文明的传承,杰出人物代代辈 出。是什么影响了他们?是科学技术吗?否。是文学的情感。无论是、,还是程朱理学;无论是神话、诗经、散文,还是诗、 词、赋、小说、戏剧,无不造就着一代代人推动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和进步。从伟人到凡人,从历史到现代,无不如此。比如毛泽东,一 位农民的儿子,他不正是读了、,不就影响一大批小资产阶级知 识青年放弃城市安逸的生活。 而徒步奔向宝塔山延安吗?这足以证明: 文学以情感育人是其它任何课程无法取代的。 其次, 大学语文似一面做人的镜子。 大学语文涵盖政治、 经济、 军事、 历史、地理、文化、美学、伦理等各领域的内容,它给人既有真实感, 又有认同感,似一面镜子。学生学习后。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并慢慢 形成积淀,就会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和感悟, 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人 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孟子的。四端 之心” 、庄子的。小知不及大知” 、墨子的。兼爱” 、屈原的爱国、司 马迁的刚直不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曹操的求贤如渴、 李白的豪放、 杜甫的沉郁、李密的亲情、 宝黛的爱情等等,无不能让学生从中体会 到先贤们那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强大的人格力量以及健康的审美情 趣。正如教育心理学领域一句经典名言所说: 。播下一种思想,收 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 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大学语文正是在当代大学 生的大脑中播下做一个合格中国人的种子、一颗。爱”的种子。我们 能在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身上种下这样的种子, 再由他们去影响 整个社会,就像二十世纪初留学人员回国后传播欧洲文明一样, 岂不 是可以减少那些危害社会、毁灭人性的种种所为吗?因此。如果各级 教学管理者看到了这些,重视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并在高校教学体制 中将大学语文进行明确的定位, 将此课程放在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位 置,大学语文不再为专业课让路,在科研和申报、精品课程等方面可 与专业课一争高下,从事此课程教学的教师不再被看作是失去了 “研 究方向”而矮了别人一头,站在‘大学语文)讲台上的不只是讲师、 助教而多了几个副教授甚至教授, 便会使更多热心于大学语文教学的 教师潜心于此课程的探索, 从而使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收到切实的效 果。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 在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上,我们认为,必须先明确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 目的为:其一。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学,提高欣赏水平;其二,深化汉 语母语教育,提高表达水平;其三,强化语文教育的情感培养、人生 引导作用,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大学语文教学 不是字词句篇的常规教学,它不是高四语文,大学语文要从文学的角 度人手讲授语言,使学生感受到具体语境中的语言现象, 通过优秀中 国文学作品中的精彩描写去领略语言赋予民族文学的魅力。 学生看到 的是立体的、活生生的民族语言以及赋予民族文学的风貌和神韵, 从 而感悟汉语区别于其它语言的特点和汉语的表现力; 认识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