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认识真理
第四章 实践 认识 真理 一、本章目录 第一节、认识的发生、发展、目的和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二、认识的本质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过程 一、主体认识的要素和结构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 第三节、认识的结果及检验 一、真理和谬误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真理与价值 二、本章重点 一、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的过程 三、认识的结果 改造世界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而为了更自觉、 更有效地改造世界, 造福于人类, 就必须深入研究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活动的本质特征、真理的本性及其与价值的关系。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发展、目的和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科学的实 践观引入认识论研究中,使之产生了革命性变革。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发生、发展与其有 着本质的联系。 实践形成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活动使主体和客体产生了分化,使作为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的人最终从自然界 中脱离出来。动物与自然界是浑然一体的, 无所谓主体和客观之分。 人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意 识到自己是主体,渐渐能够把自我和对象区分开来, 明确意识到自己是活动的发起者, 主体 具有了独立的地位。人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形成了关于客体的稳定的、一般的知识, 产生 了以观念方式把握客体的可能性,这就是认识。 实践活动促进人脑的生理发育和认识图式的形成。从生理结构来说,由于人类在实 践活动中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地接触到客观世界的各种关系和属性, 面对着越来越大量而复杂 的信息,使得人的脑量急剧增加, 生理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最终形成了大大优越于猿猴等高 级动物大脑的神经生理结构。 从社会角度来看, 人在实践活动中还形成了比生理结构更为重 要的社会性认识结构。人在实践过程中, 运用工具实际操作对象,活动逐步协调,使人的运 动器官和感觉思维器官得到训练, 使外部的实际动作方式发生了向内部的观念动作方式的转 化, 即内化, 并使后者的结构与前者保持一致。 这就形成了主体所特有的感知和思维的模式, 即在人脑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的认识图式。这种图式是主体认识活动的内在基础。 实践促进了思维载体的形成。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活动需要相互合作、彼此协调,因 而需要相互交流, 这就产生了语言和符号。 人们通过语言和各种符号使认识超越了个体经验 的狭隘范围,并能传承和掌握人类千百代的经验, 大大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另外,语言的 形成使人能够在观念中对客体进行思维操作,使人对客体瘀观开把握成为可能。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正确思维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人们在实践接触到各种客观 事物及其复杂的现象和关系, 并通过变革客观对象而使其各种特征暴露出来, 从而获得认识。 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 实践出真知。在这个问题上,应正确处理直接经验 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反对天才论。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许多新的问题,迫使人们去研究和解决。恩格斯说: “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还提供 了解决认识课题的经验材料, 并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推动了人们的思维 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提高。 例如, 人类认识以及将要攻克艾滋病的历史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结论。 4、实践认识的目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获得了正确认识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这是马克思主义认 识论能动精神的集中体现,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哲学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 学认为哲学的使命不仅在于解释世界, 而在于改变世界。如果不去实践,再好的理论也是没 有意义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一味地“为科学而科学“、“为知识而知识“。 二、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同于唯心主义认识论,形而上学唯物论和不可知论,是能动的反 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决地把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个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作为正确的认识路线, 反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 坚持从客观到主观,从物质到精神的路线, 把反映论原 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它将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 过程,彻底克服了不可知论,确立了唯物主义可知论。首先,通过实践,我们自己能够制造 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照它的条件产生出来,并为我们的目的服务。其次,通过实践,我们 能够制造出人工认识手段,加强和扩大了感觉器官的能力。再次, 在实践基础上,人的思维 能力又得到发展,而凭借大脑的思维能力,我们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本性、 使命、可能和历史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现实来说,又 是至上的和有限的。“因此,世界上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绝对不可能认 识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消极直 观的反映论, 科学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实践的观 点,全面分析和说明了人对世界反映的社会性、 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改 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出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人是在自觉地、主动地改造 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 证过程,认为认识是思维对客观世界的永无止境的接近。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人的认识的全过程,即在 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科学地解决了实践和认识、 感性 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和谬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一系列的辩证 关系。 反映、信息与选择 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始终伴随着信息的进程。信息是同世界的物质过程、能量过程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普遍现象, 是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通过相互联系而实现和保留的某一事物 形态、结构、属性和含义的表征。从信息角度来看,反映的发生,其实就是一个物质系统以 某种方式接收和保留另一物质系统信息的过程。 主体认识客体就是主体通过一定手段从客体 中获取信息,并经过加工、改造即信息交换,使之在主体头脑中建构出一个与客体具有同构 异质关系的观念系统的过程。 在反映过程中,主体对信息有选择作用,主体一般不会也不可能接收对象的全部信 息。 首先是主体的感觉器官等神经系统的选择, 其次是人的思维活动进行的自觉的能动的选 择。人的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既受被反映客体的制约,又受逻辑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制约。 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 主体不仅要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 加工和变换, 而且要按照正确反映客体的要求, 把这些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成为观念的体系, 这就是建 构。建构是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重构过程, 是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体现。 主体 对客体的反映不是形成直观映象,而是重新组织和重新构造。 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