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与食品产业
第二章基因工程与食品产业 1.基因研究的发展过程 1.1 基因学说的创立 1.2 基因与 DNA 分子 2. 基因工程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2.1 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也就是 DNA 重组技术,是用人工的方法把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基因)分离 出来,在体外进行剪切、拼接、重组,形成重组体,然后再把重组体引入宿主细胞中得以高 效表达,最终获得人们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2.2 基因工程的主要内容 概括起来,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一般分4 个步骤,如图,第一步,获得目的基因并制备 载体(质粒、病毒或噬菌体) ;第二步,把获得的目的基因与制备好的载体用 DNA 连接酶 连接组成重组体;第三步,把重组体引入宿主细胞;第四步,筛选、鉴定出含有外源目的基 因的菌体或个体。 3. 工具酶和基因载体 3.1 基因工程的工具酶 (1)限制性内切酶 限制性内切酶的定义: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 中特殊核苷酸序列,并在合适的反应条 件下使每条链一定位点上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产生具有 3„-OH 基团和 5‟-P 基团的 DNA 片段 的内切脱氧核糖核酸酶。 至今发现的限制性内切酶有三种类型,各具特性,基因工程操作中真正有用的是 II 型 酶。 II 型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 命名原则一般是以酶源生物的属名和种名前1、2 个字母以及株(型)代号来命名。如果从 同一种生物中先后分离到多种限制性内切酶,则依次用罗马数字表示。 举例: EcoRI 中的 Eco 表示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分离出来的, R 代表大肠杆菌 的 R 株,I 表示从中分离出的第一种限制性内切酶。 从流感嗜血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菌株 d 中分离出来的第三种限制酶,被命名为 HindIII。 II 型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序列:限制性内切酶在双链 DNA 上能够识别的核苷酸序列被 称为识别序列。 多数限制酶的识别序列由6 个核苷酸对组成。 少数限制酶的识别序列由4 个或 5 个核苷 酸对组成,或者由多于 6 个核苷酸对组成。 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序列的共同规律:呈回文结构,即序列被正读和反读是一样的。 II 型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DNA 在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下,使多聚核苷酸链上磷 酸二酯键断开的位置被称为酶切位点,可用↓表示。限制酶在 DNA 上的酶切位点一般是在 识别序列内部,如 G ↓GATCC、AT ↓CGAT 等。少数在两侧,如↓GATC、 CATG↓等。 (2)DNA 连接酶 DNA 连接酶:能将两段 DNA 拼接起来的酶称为 DNA 连接酶。该酶催化 DNA 相邻的 5„磷酸基团和 3‟羟基末端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将DNA 单链缺口封合起来。 DNA 连接酶只能封闭双螺旋DNA 骨架上的缺口,而不能封闭裂口。 粘性末端 DNA 片段的连接:具粘性末端的 DNA 片段的连接比较容易,也比较常用。 1 但是,在连接反应混合物中,具有粘性末端的载体DNA 分子会发生自我环化作用,并在连 接酶的作用下重新变成稳定的共价闭合的环形结构。 这样, 就会使只含有载体分子的转化子 克隆的“本底”比例大幅上升,最终给重组DNA 分子的筛选工作带来麻烦。用碱性磷酸酶预 先处理线性的载体 DNA 分子,以移去其末端的5‟磷酸基团,可以克服这一缺点。 平末端 DNA 片段的连接: 1)同聚物加尾法:利用互补的同聚物序列之间的退火作用完成的连接。其核心部分是, 利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能够在无模板链的情况下,将核苷酸加到DNA 分子单链延伸 末端的 3„-OH 基团上)转移核苷酸的特殊功能。 2)接头连接法:DNA 接头,是一类人工合成的一头具有某种限制酶粘性末端,另一头 为平末端的特殊的双链寡核苷酸短片段。 (3)DNA 聚合酶 DNA 聚合酶:具有催化DNA 体外合成反应作用的酶称为DNA 聚合酶。这类酶的特点 在于,能够把脱氧核苷酸连续地加到双链DNA 分子引物链的 3‟-OH 末端,催化核苷酸的聚 合作用。DNA 聚合酶作用时大多都需要模板,合成产物的序列与模板互补。 3.2 基因工程载体 理想的基因工程载体应具备的特征: (1) 具有复制起点,能携带外源DNA 片段进入受体细胞,进行稳定的DNA 自我/同步复制 (2) 具有标记基因 (3) 具有若干限制酶的单一识别位点 (4) 具有较高的外源 DNA 的载装能力 3.2.1 质粒载体 3.2.1.1 质粒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环形双链的质粒 DNA 分具有三种不同的构型:共价闭合环形DNA;开环 DNA;线形 DNA。 质粒 DNA 的复制类型:根据寄主细胞所含拷贝数的多少,可将质粒分成两个不同的复 制型:一种是低拷贝数的质粒( 1-3 份拷贝) ,称为“严密型”复制控制的质粒;另一种是高拷 贝数的质粒(10-60 份拷贝),称为“松弛型”复制控制的质粒。 拷贝数的常用定义:生长在标准的培养基条件下,每个细菌细胞中所含有的质粒 DNA 分子的数目。 一种质粒究竟是属于严密型还是松弛型并非绝对的,还受到寄主的控制。例如,R1 质 粒 大肠杆菌寄主(严密型) 、奇异变型杆菌寄主(松弛型) 。 3.2.1.2 质粒载体的构建及重要的质粒载体 为改进转化子筛选技术, 有必要用人工的方法构建一种既带有多种抗药性的选择记号, 又具有低分子量、高拷贝等优点的新的质粒载体。如pBR322 质粒载体 3.2.2 噬菌体类载体 若要构建一个基因文库,往往需要克隆更大一些的DNA 片段。为满足这一要求,人们 把噬菌体发展成为一种克隆载体。 噬菌体高效率的感染性能使外源基因高效导入受体细胞; 自主复制繁殖性能使外源基因 在受体细胞中高效扩增,因而噬菌体能被开发成基因工程的有用载体。 噬菌体是一种中等大小的温和噬菌体。 其基因组中有部分基因为非必要基因, 被外源 基因取代后,并不影响其生命功能。这是赖以发展作为基因克隆载体的一种重要特性。 噬菌体载体的主要类型: 噬菌体包装的上下限: 50.5-37kb。构建 噬菌体载体的基本 原理是多余限制位点的删除和切除掉非必要的区段。 构建出的派生载体, 可归纳成两种类型: 2 一种只具有一个可供外源DNA 插入的克隆位点,称为插入型载体;另一种具有成对的克隆 位点,在这两个位点之间的DNA 区段可被外源插入的 DNA 片段所取代,称为取代型载体。 柯斯质粒载体:是一类由人工构建的含有 DNA 的 cos 序列和质粒复制子的质粒载体。 柯斯质粒载体的特点:具有λ噬菌体高效转导的特性、具有质粒载体自我复制的特性、 具有高容量的克隆能力。 四、基因工程的基本技术 4.1 目的基因的获得 目的基因:在基因工程设计和操作中, 被用于基因重组、改变受体细胞性状和获得预期 表达产物的基因。 获得目的基因的途径 获得目的基因有多种方法, 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直接分离法、 PCR 扩增法和化学合成法、cDNA 基因克隆等。 cDNA 基因文库构建步骤: 第一步:分离细胞总 RNA,然后从中纯化出主要含mRNA 的分部; 第二步:合成第一链 cDNA; 第三步:将 mRNA-DNA 杂交分子转变为双链 cDNA 分子; 第四步:将合成的双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