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化发展道路
城市化发展道路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强有力的持续时间最长的发展趋势之一。 城市化一般是指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的人口逐步由农业人口 占多数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居住在农村占多数转变为居住在 城镇占多数、该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城市社 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国家经济形态的重大变化,也是一个国 家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人口被多样化的就业机 会、多样化的文化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联 合国相关机构预测,不远的未来,世界绝大多数人口将在城市居住。随 着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这里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持续 上升,并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当然,因为国情 不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发达国家的城 市化是伴随工业化的完成在上世纪前半叶就已基本完成。而支撑现在 和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中国是世界上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较快,但中国的城 市化进程是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的过程中实行的,所以,准确制定中国的 城市化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很有必要。 一、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理论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理论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 发展的过程,大体上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 1950 年到 1955 年。这个时期,人们对城市的理解是积极 的,认为城市是进步的,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这种理解的推动下,这 个时期,我国城市化水平由 1949 年的 10.6%上升到 1955 年的 13.5%。 第二阶段是 1955 年至 1960 年。这个时期的城市化理论主要是反映在 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上,要求基建战线厉行节约,限制非生产性 投资,致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即使如此,这个时期的城市化却处 在一个高速发展期,城市化水平提升到 19.7%。 第三阶段是 1961 年至 1964 年。这个时期,因为受国际环境恶化以及 连续三年的灾害的影响,国民经济严重萎缩,粮食困难。理论界认为,城 市的发展取决于商品粮的供给水平,我国城市发展已超越了农业的承受 水平,产生了反城市的观点。所以,1962 年决定减少城市人口,并由此逐 渐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这时期的我国城市化水平下降到 14.02%。 第四阶段是 1965 年至 1978 年,这个时期,因为受三线建设和干部下放 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影响,反城市化观点成为主流,城乡一体化 发展学说成为指导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思想,因而,城市化水平徘徊不前, 反倒下降到 12%。 第五阶段是 1979 年之后到现在。因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 市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往城市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 各种新的理解、新的理论、新的学派也持续涌现,推动了我国城市化水 平持续提升。但是,我国走的是一条独特的城市化道路——农村城镇化。 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初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三分 天下有其一”,与此相适合,农村城镇化战略大行其道,一直到 90 年代 后期,农民仍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到上世纪90 年代末,因 为乡镇企业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污染严重、信息不灵、配置不优等弊 病进入了一个总爆发期。乡镇企业被迫进入调整,农村城镇化战略开始 难以为继。“十五”期间,“城镇化”提法占主调,但从 2000 年以来, 各地普遍启动并表现出极大活力的,恰恰是大中型中心城市的规模扩张 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城市建设加速和城市经济活跃,形成了城市群、城市 带、大城市圈,于是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把以经济区发展为内容 的区域规划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从而使我国城市化发展从追求数 量到提升质量的变化,当前,中国城市化水平大约为 45%左右,而且城市 化进入了加速时期。 二、中国城市化过程的特征及其存有的问题 (一)中国城市化过程的特征 从中国的城市化过程能够看出中国城市化的特征,主要有以下特征: 1.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受政策导向作用大,城市化水平较低。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纳入国家统一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实 行规划,开始了城市化步伐。但是,城市化发展受政策导向作用大。自 50 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体制,使得城市化长期 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 战略,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 市的流动就表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城市化发展迅速,但总体水平 仍然低于与中国人均收入相当的国家(约为 55%),更低于发达国家的平 均水平(约为 78%)。 2.受城市化的发展取决于商品粮的供给水平的理论影响,产生“逆城 市化”现象,导致城市化水平大起大落。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三至第 四阶段,因为国民经济困难,加上国际环境的恶化,我国决定减少城市人 口,将大批班干部、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这导致我国城市化长期停滞 不前反倒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水平由 1960 年的 19.7%下降到 1976 年 12.2%,极大地防碍了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3.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迅速,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 化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但因为受城 市化发展战略重点在中小城市,抑制大城市的发展,而中小城市的经济 规模有限,基础设施不完善,特别是中西部的城市受交通、经济发展和 服务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城市功能欠缺,不能吸纳较多的劳动力就业,这 就造成城市结构不合理,即所谓“头重脚轻”的现象。 4.在城市化的理论上存有各种分歧。有主张城市化的,有主张城乡一 体化的;有大城市重点论,也有小城市重点论和中等城市重点论的。我 国发展城市的基本方针是“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 小城市”。这已产生了很多异议和争论。这种分歧是导致我国城市化 方向摇摆的原因之一。 (二)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存有的主要问题 1.城市的设置不规范、标准不统一,主要追求城市化数量的扩张,城市 化质量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设置城市的标准是按照 一定区域的总人口和非农人口的比例来确定的,忽视了经济集聚和基础 设施条件。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县改市、县并市、乡改镇、县级市升 级为地级市的过程中,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城市的实体地域变得模糊不清, 城镇人口存有虚化扩大的问题。导致城市化质量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 等问题。 2.城市用地和规划规模失控,出现盲目发展,造成大量耕地荒废。有的 城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盲目将用地规模扩大,诱发盲目的“圈地运 动”。 3.城市住宅和基础设施供应短缺等,难以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城 市化质量低。城市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城市间职能分工不协调,导致 交通拥挤,能源短缺,住房紧张,房价飞涨,环境污染严重,户口制度导致 打工一族的小孩上学困难等,社会治安混乱,公用地偏低,道路、广场、 绿地、体育等用地严重不足,房屋建筑密度过大等大量社会经济问题和 生态问题。 4.城市首位度指数过大,城市人口与经济畸形集中于大城市,中小城市 发展较慢,不利于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