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兆骞及其边塞诗浅论
吴兆骞及其边塞诗浅论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文人学者因故被流放到偏远的地区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像屈原、 李白、苏轼等等都有此种经历。流放,对于流放者本人及其家庭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不幸, 但对于中国文学史,却是极大的幸运。苏轼有“问汝平身功业,黄州、徽州、儋州” ,又有 所谓“诗人不幸国家幸” ,正是这种情况的最好说明。流戍塞外,异域的独特体验和诗人对 自身遭遇的别样感受交织在一起, 就会产生奇异的文学反应。 清初著名诗人吴兆骞就是这被 流放当中的一员,而他在流放期间的诗作奠定了他清代著名边塞诗人的重要基石。 一、吴兆骞及其被流放原委 清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王朝偏安西南一隅。这一年,是清廷开科取士之年,许多出生于明 清之际的文人士子抛开父辈拒不侍清的思想, 纷纷进京赶考。江南才子、被吴梅村誉为 “江 左三凤凰”之一的吴兆骞也在其中。 吴兆骞,江苏吴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从小就天分卓绝,史称其“惊代绝才” “一目十行、援笔立就” 。年少时就因其过人的才气闻名在外,这种年少成名的经历,士家 大族的身份,使他对自己的天赋才智自视甚高,为人放诞不羁, “傲岸自负” , “不谐于俗, 以故乡里嫉之者众” 。读书时,用同学的帽子盛溺,却又让老师计名对自己的《胆赋》惊叹 不已;文名早著,却又大言不惭的对当时的文学前辈汪琬说出“江东无我,卿当独步”的放 诞之词。 这两件事情充分的说明了吴兆骞对自己文学才能的自负, 以及他性格上的简傲放诞。 “放诞谁当怜阮籍?孝廉人尚识张凭” (姜宸英《与吴汉槎夜坐》 )这似乎也预示了他日后政 治生活的不幸,正如计名在责备他的时候说, “他日必以高名贾祸” ,真是一语成谶。 就像历史上那些才华横溢、 恃才傲物、不谐于俗的文人们的政治生活不如意一样, 吴兆骞也 为他的傲岸不羁付出了代价。 顺治十四年,清朝统治者为了打击江南士子的反清思想, 借助 “权要贿赂,相习成风” 的契机,发动了清朝历史上的第一次科场案, 其中以南闱科场案最 骇人听闻。吴兆骞被卷入了这场政治的迫害危机中,被捕下狱。顺治十五年, 顺治帝亲自在 中南海的瀛台复试所有举人。考试时,武士林立,戒备森严, “命护军二员,持刀夹两旁” “堂上命题,二书、一赋、一诗。试官罗列侦视。堂下列武士,锒铛而外,黄铜之夹棍,腰 市之刀,悉森布焉” ,这种如同进入刑场的情景,使得考试的举人人胆颤,“悉惴惴其栗,几 不能下笔” , 加上当时正是三月份, 北方气候还很严寒, 士子们几乎冻得伸不出手来。 结果, 吴兆骞交了白卷,被除名。又在进过了一番狱中垂死挣扎之后,顺治十六年闰三月初一日, 吴兆骞等人离京,被发往东北宁古塔。 我们都相信吴兆骞是被诬陷的, 也不去追究兆骞被诬 陷的原因。 像他这样才华横溢又恃才傲物的文人被别人抓住把柄, 实在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可对于他的曳白原因, 我们实在百思不得其解。 关于这一点, 历史上有三种说法: 一、 因病, 二、因战栗不能下笔,三、故意为此。徐珂认为是“吴因病曳白,除名,遣塞外” 。戴璐、 许嗣茅、李兴盛都赞成第二种说法, 而我认为第三种说法较为可信。 纵观吴兆骞少年成才的 历史轨迹,他是个对自己才能极度自负的人, 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可不曾想到会有人诬陷他 是因为贿赂考官才得以中了举人,据近代学者《宁安县志》记载,吴兆骞复试时曾感慨道: “焉有吴兆骞而以一举人行贿者乎?” 。像他这样如此清高自负之人,岂能容忍别人如此污 蔑自己。而且按常理,他本该在复试时发挥自己的才能, 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可没想到考场 上会是这样一番情景,简直闻所未闻,这是对知识分子的极大侮辱。所以,他故意为之,以 证明自己的铮铮傲骨。或者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说, 想要通过复试证明自己的吴兆骞, 不管是 因病,还是因战栗,不可能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起码为了证明自己对这场考试的重视, 他也 应该写上几行,可他却偏偏交了白卷。 只有一开始就打定主意什么都不写的人, 到最后才会 什么都不写。按照李兴盛他们的说法,吴兆骞曾在狱中写诗,一方面希望证明自己的实力, 另一方面希望得到皇上的垂怜。 如此期待清王朝昭雪冤案、 放归家乡的吴兆骞,又岂会在复 试时自动放弃这一大好机会呢?起码多少要写点的,可吴兆骞交上的却是空白,所以很有可 能就是他的故意为之,借以表明自己的立场。 但不管怎样,不幸的吴兆骞被流放了,流放到 了东北极苦寒荒凉之地—宁古塔。 二、吴兆骞的东北边塞诗作 吴兆骞一生著述甚丰, 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但成就他在中国文学史地位的还是他在流放期间 所做的东北边塞诗,他也因此成为了清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边塞诗人。 他的边塞诗,体裁 丰富,五言、七言,律师、绝句、古诗,都有涉及。 清代以前,东北地区似乎一直是被冷落了的地方, 那里人烟稀少、土地空旷荒芜,较少有人 涉足。 吴兆骞出塞前, 清初著名诗人吴梅村写有 《悲歌赠吴季子》 ,中有 “山非山兮水非水, 生非生兮死非” ,突出了东北地区及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并对东北地区的具体环 境做了如下描述: “八月龙沙雪花起, 橐驼垂腰马没耳。 白骨皑皑经战垒, 黑河无船渡者几。 前有猛虎后苍兕,土穴偷生若蝼蚁。大鱼如山不见尾,张鬐为风沫为雨。日月倒行入海底, 白昼相逢半人鬼。 ”吴梅村当然没有去过东北那极偏远地区,他所知道的都是从前人关于东 北地区的著述中或者去过的人的描述中了解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如此苍凉、 粗犷、可 怖的环境中,出身于秀丽清新江南地区的吴兆骞会具有怎么的感受呢? 吴兆骞的边塞诗作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描写东北地区奇异自然风光的作品 在《秋笳集》里,有很多诗作都是描写东北地区大自然风物的。在作者笔下,东北的山川、 河流、原野、古代遗迹以及城镇村庄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也许是因为刚从小桥流水、 小家 碧玉的江南地区走出来,突然踏入这从未涉足过的如此壮丽、粗犷、磊落的地方, 瞬间让作 者的眼界、心胸瞬间开阔了。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全面描写东北地区的诗人, 自他从山 海关一路到宁古塔的几个月里, 就写下了数以百计的边塞诗篇。 他让一直被文人视野忽视了 的东北边塞进入人们的眼帘, 也告诉世人,东北边塞不仅仅只是前人所描述的那样, 除了苍 凉、荒芜、野兽遍地,还有很多不曾被人们看见的东西。在他的笔下,东北边疆是神奇的, 也是独具特色的。当诗人初抵山海关, 便被这明代一直作为边关要冲的地方吸引了, 他一连 写了四首诗作, 从各个角度展现了这天下第一关的雄奇壮丽。 如他在 《山海关》 中写道: “回 合千峰起塞垣,汉家曾此限中原。城临辽海雄南部,地枕燕山控北门。寂寞鸡鸣今锁钥 , 凄 凉龙战昔乾坤。高台谁忆中山叶, 远目苍苍白草昏” ,险要的地理位置,关隘的雄奇之势, 旧日战场的荒凉景象,在作者笔下, 都显得那样生动真切,仿佛让人回到了久远的年代,亲 身感受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一切, 心里别有一番滋味。又如《锦州道中登海边旧堡障台上有 传烽桔槔》中有: “龙山烧色连沙起,皮岛涛声蹴岸回” , 《塔山道中望海二十韵》中的: “浩 浩雄东极,茫茫控北边。潮回云岛失,浪蹴雪山连” 。对于长期生活在江南水乡并被江南水 乡陶冶的诗人来说, 这景象无疑是神奇的, 大自然的鬼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