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藻轮虫培养技术要点
福建饵料动物培育技术 讲习班讲稿 单细胞藻、轮虫培养技术要点 陈世杰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厦门 361012)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福建省水产饲料研究会福建省水产饲料研究会 二 OO 四年三月·厦门 印印 目录 1、单细胞藻培养实用技术要点 1.1 单细胞藻选用对象 1.2 培养单细胞藻器具的清毒 1.3 小球藻的分级培养 1.4 营养及接种 1.5 管理工作要点 1.6PVC 透明塑袋培养 1.7 敌害生物防控 1.8 防治三例 1.9 单细胞藻的浓缩与冷藏 2、轮虫培养实用技术要点 2.1 轮虫个体的大小 2.2 生态习性 2.3 繁殖特点 2.4 食性与食料 2.5 培养方式 2.6 投饵密度 2.7 营养强化 2.8 轮虫的收获 2.9“饥饿轮虫”问题 单细胞藻、轮虫培养技术要点单细胞藻、轮虫培养技术要点 陈世杰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厦门 361012)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在饵料浮游动物(轮 虫、卤虫、桡足类、枝角类等)的培养中,单细胞藻类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生物 饵料来讲,在很大程度上是最优质而又不可或缺的;同时,单细胞藻在水产养殖 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大量培养和生产不仅为鱼、虾、贝类等各种水产经济动物 的苗种生产提供饵料,而且有些还可作为鱼虾配合饲料的重要添加物,起到营养 平衡与强化效果,利于培育健壮的苗种。单细胞藻作为培养轮虫的优质饵料,其 关系更加密切,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使轮虫摄食后,富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HUFA),大大提高轮虫的营养价值。 1、单细胞藻培养实用技术要点 1.1 单细胞藻选用对象 有句俗话——“绿水养鱼、褐水养虾” ,就是说,养鱼池水中以 适量绿藻、养虾池水中以适量硅藻为宜, 而贝类幼体在浮游期以金藻 和绿藻为宜,在匍匐期则以底栖硅藻为宜。 常用的绿藻类如小球藻(Chlorella)、微绿球藻(Nanno- chloropsisoculata)、盐藻(Dunaliella)、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 ormis)、青岛大扁藻(P.helgolandicavar.tsing- taoensis)、四肩突四鞭藻(Tetraselmistetrathele);常用的硅藻如牟氏角毛 藻(Chaetocerosmuelleri)、简单角毛藻(Chaet. simplex)、新月菱形藻(Nitschiaclosterium)、三角褐指藻 (Phaeodactylumtricornutum)、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常用的金藻类如绿光等鞭金藻(Isochrysisgarbana)、湛江叉鞭金藻 (Dicrateriazhanjiangensis)、绿色巴夫藻(Pavlovaviridis)、鲁兹帕夫藻 (P.lutheri);常用的底栖硅藻如舟形藻(Navicula)、卵形藻(Cocconeis)、双 眉藻(Amphora)、弯杆藻(Achnanthes)。 目前, 在应用中, 微绿球藻、 骨条藻和金藻类巴夫藻更显现优点。 单细胞藻作为饵料培养轮虫及水产动物幼体苗种饵料, 有以下特 点: ①个体小(苗种、幼体之口径约为其体长的1/10),而细胞藻又应是其口径 的√2/2 或100,则轮虫密度下降;⑦轮虫对总氨氮(NH 3+NH4) 可耐 6~10mg/L,生活环境中的非离子氨不超过 1mg/L。 2.3 繁殖特点 轮虫行两性生殖:一是无性生殖(即孤雌生殖,各代均为雌体),产“夏 卵”(非需精卵),卵长径 96~130μ、宽 48~56μ;二是有性生殖(即产生混交 雌体),产“冬卵”(需精卵),卵径 130×88μ,如不受精则发育成小雄虫。 轮虫的繁殖特点还在于:①饵料突然不足,或种群过密、或温度、盐度、 pH 值发生突变,则繁殖受阻;②在饵料充足、于 20~22℃时,雌虫均活 10.5 天,繁殖维持均 6.7 天,产后代均 21 只;③仔轮虫(100μ)在 20~25℃时,2 天发育为成虫(140μ),条件适宜时最初间隔 4小时即抱卵,抱卵数多数为 2~3 个,也有少量可抱 9~14 个,一般 7 天内每个轮虫均总抱卵 20 个;④繁殖速度 在 22~24.5℃、盐度 22~25、饵料充足时,轮虫密度由 3 只/ml 经 10 天繁殖到 610~980 只/ml,平均仔虫 800 只/ml;另例 43 只/ml,经 7 天可繁殖到 4256 只 /ml。 2.4 食性与食料 ①滤食性:几乎不间歇的滤食行为,一般若密度达 100 只/ml 时,能在 12 小时内将水中饵料滤食过半、24 小时后滤食彻底;滤食颗粒粒径25μ,尤以 15μ为宜;②食料——酵母菌、细菌、单细胞藻、原生动物、有机碎屑、乳化 油(粒);③单一用单细胞藻培养轮虫,一般大面积培养时,轮虫密度限于 40~ 60 只/ml;④各用啤酒酵母、面包酵母、活性干酵母培养的轮虫密度,可达到 400~600只/ml甚至1000只/ml,但缺乏n-3系列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 ⑤二次培养的“面包酵母轮虫”,6 小时后,其所含 n-3(20:5)(EPA)才含 1~ 2%;而二次培养的“小球藻轮虫”,6 小时后,其(EPA)可含 27~28%;⑥鱼油 或乌贼肝油乳化剂:以水 95: 鱼油或乌贼肝油 5:蛋 1 的成份组成,充分乳化 成 1~20μ的小油粒;⑦微生物絮团也可作为轮虫饵料,是以酵母等有益细菌 为主,葡萄塘、尿素、磷酸钾为辅的碎屑悬粒。 2.5 培养方式 1、粗养(Extensiveculture),50m3~1 亩以上; 2、精养(Intensiveculture),0.5~1m3至10~20m3。又可分为: ①一次性培养(Batchculture),即一个小池,培养 4~7 天后,全池采 收,清池重接,或多个小池换池轮培(利于清池);②半连续培养 (Semi-continuousculture),即半精养,属于土池间收法培养,一个大池,每 天采收多少即补充藻水多少,可操作培养 15~25 天;③连续培养 (Continuousculture),即室内封闭式培养,自动化控制采收。 3、培养例,以微绿球藻加上面包酵母培养“S 型”轮虫,产量可达 3亿只 /日·m3。增加适量的淡水,可以保持培养水盐度为 23。 2.6 投饵密度 1、用面包酵母,养 100 万只轮虫的投饵量,在 25、30、35℃时分别投 4、 6~8、6g;而作为单投单细胞藻的补充饵料时,每 100 万只轮虫加投 1g 面包酵 母。 2、用单细胞藻,如用小球藻,在 20、25、30、35(℃)时分别投 160、 180、200、220(×104细胞/ml);用扁藻,在20、25(℃)时分别投1~15、2.5~ 5(×104细胞/ml);用硅藻,在 20、25(℃)时分别投 5~100、50(×104细胞 /ml)。 3、怎样抽查轮虫的数量?用 1ml 移液管,在轮虫分布均匀处抽查,用放大 镜目测或在解剖镜下或墨盘下用碘液固定后再测计。 需要投放的轮虫总数 公式 C:加入仔鱼培育池的轮虫体积= 收获池中轮虫的密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