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书常见典故拾萃
医书常见典故拾萃 xx: 为医学或医术的誉称。《神仙传·董奉》云: “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 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 称。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 《杏苑丛谭》等。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今长乐县古槐乡青山 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 220 年)生。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 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 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 5 株,轻病愈者栽杏 1 株。数 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 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 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有一次到 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杜燮病危,垂死已3 日。董奉把 3 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 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4 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董 奉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董奉住杜燮府中, 后士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 过士燮后逃走。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吴天纪四年 (280 年),董奉逝世。 橘井: 以喻良药之典。《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 “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 可疗一人。”翌年果疫疾,远近求治者悉活。后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以此命 名者有明代王章祖的《橘井元珠》。 1 1 / 5 5 苏仙公,汉代桂阳人氏。不知其名姓,相传于汉文帝时得道升仙。他幼年 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以仁孝闻名乡。 青囊: 为古代医家的书囊,喻指医书。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 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 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 为青囊。唐·刘禹锡《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云: “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以此命名者有明 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 仁术、xx: xx 指医术。《xx·xx 上》xx: “无伤也,是乃仁术。”孟子所谓的“仁”,本于孔子“爱人”之说。后世遂以医 术比之仁术。《论语·雍也》: “知者乐,仁者寿。”《汉书·董仲舒传》: “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此故将仁寿比之医术。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张洁的 《仁术便览》、清代孟葑的《仁寿镜》。 折肱: xx 指良医。《xx·定公三十年》曰: “三折肱知为良医。”《xx·九章》曰: “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朱熹集注: “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 也。《左传》曰: 三折肱为良医。亦此意也。”后遂以“三折肱”、“九折臂”以喻良医。以此命 名者,如明代吴承昊《折肱漫录》。 2 2 / 5 5 xx、窥垣: 喻指医术高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 桑君常谨遇之,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 “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 “xx。”乃出其怀中药予 xx: “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 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后遂以“上池”、“窥垣”以 喻医术高明。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马时可的《上池杂说》,清代陈养晦的《伤寒 五法》附《伤寒论》,康熙六年刊本又名《窥垣秘术》。 和缓: 喻指良医。医和、医缓,为春秋时秦国两个名医,后人常并称之为“和 缓”。如晋挚虞《疾愈赋》曰: “讲和缓之余论,寻越人之遗方。”故以和缓喻良医。以此命名者,如清代 全子久《和缓医风》。 理瀹 yuè: 代指医药。《xx·xx 意问》xx: “子华子居北苓,北宫意公仲承侍,纵言而及于医。 xx 曰: ‘医者理也,理者意也。药者瀹也,瀹者养也。’”以此命名者有,吴师机改 《外治医说》为《理瀹骈文》,其自跋云: “《外治医说》刊既成,时贤皆云不甚解。其欲得吾之说者,则取其方而 已。予知说之不行也,而要围垦遂弃。爰改名骈方,借《子华子》‘医者理也, 药者瀹也’之句,摘理瀹二字以题其篇。”◎ 煮: ~茗。◎ 浸渍。◎ 疏导(河道) 3 3 / 5 5 悬壶: 喻指行医。《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传》记载: “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 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见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 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 ‘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日复诣翁,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 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后随翁去,学仙未竟,“遂能医疗众病,鞭挞百 鬼。”唐代陈子昂《感遇》诗: “曷见玄真子,观世玉壶中。”后世称行医为“悬壶”。“玉壶”、“一壶”、“壶 中”者,皆本义于此。 以此命名者有韦宙《玉壶备急方》,清代杨风庭的《一壶天》、清代李晴 川的《痘疹壶中天》。 春脚: 喻指医者。五代王仁《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云: “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 煦物也。”此以医者喻以有脚之春,可予病者以春阳也。以此命名者,如清代孟 文瑞《春脚集》。 珠尘: 为传说中的仙药。晋·王嘉《拾遗记·虞舜》云: “(凭霄雀)常游丹海之际,时来苍梧之野,衔青砂珠,积成垄阜,名曰珠 丘。其珠轻细,风吹如尘起,名曰珠尘„„仙人方迴《游南岳七言赞》曰: 珠尘圆洁轻且明,有道服者得长生。”此言“珠尘”为轻细如尘的青砂珠,为 传说中的仙药,服之可以长生。以此为书名者为清代吴省三的《艺海珠尘》。 “医生”、“大夫”、“xx” 4 4 / 5 5 1、医生最早是对学习医学的人的称呼,。“医生”一词,始见于《唐六 典》: “医生四十人”,即指学习医学的人。唐代置学习医,故有了“医生”之称。医 生还有大夫、郎中、杏林等别称。直至近代,医生才成为为业医生者之通称。 2、大夫是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 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 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 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旧时,太医 院专称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 以,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 dài,而不读 dà。 3、郎中是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 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 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 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4、坐堂医是在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中医大夫。坐堂医源于汉。相传 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作过长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医,并分文不 取。为了纪念张仲景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