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1.区域: 是指在地球外表上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展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 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开发: 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展的开发及在这个根底上 的经济开展。属于区域开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3.区域经济学: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开展和 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开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即研 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开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关于企业合理选址的理论,即通过对运输本钱、工 资本钱和集聚效益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 计算,选择产品本钱最低的点作 为工厂理想区位的理论方法。 5.人力资源的概念: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 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一般来讲,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 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但有时也指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 6.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长。 7.经济开展又称经济进步, 是在经济增长的根底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构造和 社会构造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过程。 8.极化效应: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对外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将外围地区的 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到中心,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9.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活动将经济 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周围地区,从而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开展。 10. 科学开展观:科学开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其内涵是“坚持 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开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开展。 〞 其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开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坚持统筹兼 顾。 11.区域产业构造:区域产业构造是指区域内各各产业的组成状态和开展水平以 及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12.资源构造:所谓资源构造,就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 素之间的相比照例关系。 13.区域主导产业:是指那些以地区资源优势为根底,产值上占有一定比重,采 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开展有较 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区域主导产业决定着区域的经济开展方向和区域在全国地域 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14.幼稚产业:所谓“幼稚产业〞,是指那些当时还不成熟、经不起竞争,且具 有开展潜力和战略意义的产业。 15 衰退产业:衰退产业是指因技术、本钱需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逐渐失去竞争 力和市场,产业规模逐渐萎缩,收益逐渐减少,从而在产业构造中的地位和作用 日趋下降的产业。 16.区位理论:研究区位主体选择经济社会活动场所的理论称为区位理论。根据 其产生的先后顺序和内容上的差异,区位理论可分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 市场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等。 17.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根底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 地域单元。 18 经济区划:经济区划是指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区域经济开展的特 征或者国家社会经济开展任务对经济空间进展的战略性划分。 19.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展潜力, 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开展的原那么划定的具有某种主体功能的区域。 20.城市化: 城市化,又叫城镇化, 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效劳 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也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 加、城市规模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的过程。 21.原料指数:原料指〔系〕数=稀有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 22.统筹区域开展:是指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的全局高度,把城市和农村 的经济社会开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 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 关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既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发挥工业对 农业的带动作用,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良性 互动;以改变城乡二元构造为目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 谐、协调开展的工农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23.区域分工:是指各区域为了获得资源配置的高收益,进展专业化生产,通过 区际贸易而实现专业化利益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方式。 24.区域垂直分工:是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展专业化生 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 25.区域水平分工:是相关区域开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 产品所形成的分工。 26.区域经济开展战略 27.区域经济合作 28.可持续开展 29.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 利用当地 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条件等,在保证与其他社会文化准那么 相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0.社会资源:指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构成社会生产力要素的劳动力资源、 生产资料以及直接为生产效劳的商业、运输、信息、通信、科技、管理等非实物 形态的资源或劳务。 31.不可更新资源,是指相对于人类自身再生产及人类经济再生产的周期而言, 不能更新的各种地质和半地质资源, 主要指各种矿产资源, 如金属矿、 非金属矿、 核燃料、化石燃料等。 32.生态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经济开展和生态环境建立为内容,遵循经 济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将经济开展、资源利用、生态建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 而实现经济和生态双赢的经济开展模式。 33.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种环境状态下,某 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 34.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是指一个地区内那些直接或间接为外区提供商品或劳 务的部门。 35.比拟劳动生产率,即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与在该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 率,它反映该部门 1%的劳动力所生产的产值在整个国民生产总产值中的比重。 36.产业布局指向,是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 的趋向。 37.产业集群,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 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38.综合经济区,综合经济区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系统为 脉络, 上下级城市密切联系、 城乡结合, 拥有某些方面优势和一定经济开展实力, 可以为实现更高一级〔直至国家〕 总的开展目标独立承当一个方面任务的连接成 片的区域。 39.经济特区: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经济区域。是在中国境内的地域范围内,依 托内地的经济与技术力量,通过实行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发挥四个 窗口〔技术窗口、知识窗口、管理窗口和对外政策窗口〕与两个扇面〔对内与对 外〕辐射的枢纽作用的特别经济区。 40.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 域 41.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场减弱的 区域。 42.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 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平安的区域。 43.制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44.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居区和具有一定层级地域的经 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