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扩充内销的建议
加工贸易扩充内销的建议 1 加工贸易扩大内销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能有效减少贸易顺差。近 30 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形成了巨额的贸易顺差,给我国带来了较大的内外部压力。其中仅 2012 年,我国贸易顺差 2311 亿美元,同比扩大 48.1%。要减少贸易顺 差,就必须扩大进口,保持进出口平衡发展,而扩大加工贸易内销的 实质就是扩大进口,从而能促动消费、扩大内需,减少贸易顺差,保 持国际收支平衡。二是有利于加工贸易企业寻找新的发展机遇。2008 年以来,外向型企业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既面临着国际市场持 续萎缩的困境,又承受着经营成本持续上涨的压力,加之人民币内部 贬值与外部升级的影响,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生存环境愈发艰难。而 与严峻的出口形势相比,国内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商机。扩大加工贸易 内销,能降低加工贸易企业的对外依存度,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 场,寻找新的生存发展机会。 三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水平。企业扩大内销,根据国内客户需 求即时实行技术改造、从原有领域和新的领域去开发新产品,提升工 艺流程和产品品质,促动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能够提升企业技术开 发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对于合资企业来说,通过扩大内销, 生产适合国内销售的产品,能够将以前采购、研发、销售等都在外的 环节逐步向国内倾斜,使企业工作重心向国内调整,从而增强合资企 业中中方的管理权和话语权。四是丰富国内市场供应。传统上,加工 贸易企业所生产商品主要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品质上较国内商品 有着一定的优势,同时较同类的进口商品有着价格优势。随着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升,国内消费者对商品的品质有了更高要求;加工贸易企 业扩大内销,将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投放国内市场,能够满足国内消 费需求,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1.1 加工贸易内销的现状 一是内销动力不足,内销企业数量较少。即使政府部门积极出台便利 措施促动企业扩大内销,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但企业相对“慢 热”,对内销并不积极。以东莞地区为例,东莞被誉为“加工贸易之 都”,共有加工贸易企业近 10000 家。2011 年料件(成品)内销金额 超过 1 万美元的企业有 1125 家,约占加工贸易企业总量的 11%。二是 内销政策普及水准低。加工贸易内销与一般贸易方式进口料件生产制 成品内销的主要区别在于进口料件征税的时间点不同。加工贸易内销 的流程是:进口-生产-征税-销售,其征税环节是在销售之前,生 产之后。一般贸易的流程为:征税-进口-生产-销售。加工贸易内 销相对于一般贸易来说,优点是征税的时间较灵活,资金占用周期较 短;缺点是保税料件在征税之前属于海关监管物品,企业必须按照海 关监管要求实行处置,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对海关监管政策缺乏了解, 因担心违反海关监管规定而不愿内销。三是内销方式变异,“一日游” 情况突出。受当前内销限制多、手续繁等因素制约,为追求利润最大 化,部分有内销需求的加工贸易企业,采用“一日游”方式实现。 “一日游”是国货复进口的俗称,指加工贸易企业利用海关特殊监管 区的“入区退税”政策或者靠近境外的地理便利,以“先出口,再进 口”的方式,先将货物出口至香港等境外地或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境 内关外”,再办理进口手续,将货物运回内地实行销售的行为。“一 日游”过程,上游企业将国产料件直接出口境外退税,然后由下游加 工贸易企业以保税方式复进口,既能使上游企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 又使下游加工贸易企业免交增值税,税差率给上下游企业都可带来可 观的利润。“一日游”虽曲线实现了加工贸易的内销,但其夸大了外 贸规模,影响统计准确,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造成浪费资源,不符 合“低碳、环保、节能”的发展趋势。 1.2 当前制约加工贸易内销扩大的因素分析 1.2.1 内销交易成本过高加工贸易企业内销产品在价格上并不具备明 显的优势,一是加工贸易生产企业不掌握定价权,很多加工贸易企业 为国外品牌做代工,产品若要在国内销售,必须得到外方授权,需支 付较高的品牌使用费和特许权使用费,增加了内销产品的成本。二是 加工贸易企业的产品多年来一直以欧美等发达地区为主要市场,因为 欧美的技术壁垒和检测要求,企业对产品的检测和原材料的要求都比 国内市场要高,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较高。如东莞美驰图实业有限公 司是一家主要针对欧美市场的玩具生产企业,其每年原材料检测费都 高达 400 余万,这部分费用须均摊进产品成本,导致其产品价格高于 国内同行业的价格。三是交易成本过高。国内市场交易链条冗长,需 在各环节中沉淀大量的资金,要考虑产品特殊需求、应酬、客户、终 端以及潜规则等等,其中,渠道的中间费用,开拓市场中的各种回扣、 公关费用、进场费等都充斥着“渠道霸权”,还有诸如政府公关费用 和维权费用等。 1.2.2 品牌、渠道缺失在出口模式下,企业习惯于接单、生产、供货 的传统流程,而开拓国内市场则面临研发设计、品牌和渠道创建等诸 多难题。建立国内渠道和品牌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新建营销、开发、 售后等队伍,对企业系长期战略,短期则显得“本大利薄”,企业难 以“痛下决心”;导致出现了企业在形势好时不想转,形势不好时难 转的现象。而且当前贴牌生产利润仍在,很多出口企业的产品仍然能 够享受 13%~17%的出口退税,出口退税已成了很多出口企业的主要利润 来源。 1.2.3 国内营商环境不完善相比较为规范的国外市场,国内营商环境 不佳,信用体制不健全,产品知识产权频遭侵犯。加工贸易企业出口 产品通常是以销定产,而内销是以产定销,卖方收款风险大,造成企 业资金链紧张,并间接推高了企业内销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如东莞某 电器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低档小家电,近年来做过一笔内销后就决定 终止,因为此笔内销货款用了 5 年时间才全部收回。同时国内零售商 向生产企业收取名目繁多的进店费、上架费、节庆费、宣传费等费用, 甚至出现内销成本高于出口成本的“倒挂”现象,使众多企业对内销 望而却步。 1.2.4 现行的内销管理模式相对滞后企业对现行内销体制的反映主要 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内销程序繁琐,耗时长。企业申请内销需要经历 办理内销批准证,归类复核、审价、申报,征税等多个环节,需要商 务部门和海关等多个管理部门的审批,待企业办理完内销手续后容易 导致错过最佳销售出货时机。二是海关在加工贸易内销审价时的价格 偏高于企业的实际成交价格。加工贸易企业的产品千差万别,价格也 不尽相同。为增强管理,海关建立“加工贸易内销价格水平指标”来 考核其合理性及内部管理水平。在实际中,为达到考核指标,现场海 关审价人员往往以指标中所涉及的全国均价作为产品价格参考来要求 企业申报。而全国均价是一定时间段内,全国各海关同类商品的算术 平均值,不同地区、同品种不同类型的商品价格均有差异。如液晶只 有“9013.8030”一个税号,一个全国均价,但小到手机,大到电视所 使用的液晶片都归在此税号下,两种料件的价格相差巨大。 1.2.5 缺乏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一是政策执行不到位。有企业反映, 虽然近期各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便利内销的措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这些措施往往因为不够具体而执行不到位。二是政策变动频繁,缺乏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