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思路]
中医诊疗思路 郭阳 中医诊疗的发展 中医一般是指祖国传统医学,发源于中国,距今已经有几千年 的历史。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大量关于中 草药的经验,并将其与中国古代朴素的阴阳五行辩证法相结合,经过 历代医家的发展,成为了一门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讲求天人合一,即人体自身和自然界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体内部某个脏腑的病变,或者外部环境的改变,均可以对人体健康 造成影响。中医以此为基本理论来指导中医临床的诊断、治疗,从而 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中医诊疗的优势 在中国古代,长期以来都是通过中医来治疗疾病。到了近代, 西方医学的传入对中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现在,很多人生病了,更 愿意相信西医,求助于西医,而不相信中医。究其原因,是因为一方 面,西医这种生物科学,相对于中医所讲的无形的气血津液,经脉等 更加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现代人生活节奏 普遍较快,很多人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接受中医的,而西医的输液,吃 药等方式,更加快捷,在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 基本的治疗,所以更多人选择了西医。 但是,中医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有些疾病,西医检查无法明确的诊断。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没 有异常, 然而病人又确实有病痛需要解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 状态。此外,对于一些慢性病,西医治疗会产生较大副作用,遇到这 些病症的时候,中医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运用中医的理论来 为患者解除痛苦。 中医和西医理论体系不同,但是目的均为治病救人。因此,中 医和西医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互相参考。 中医常见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讲求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所谓四诊:望闻问切。望, 即是望诊。现代中医临床中,首先见到一个病人,最直观的诊断方式 就是望诊。望诊主要包括望神色和望舌。五色主五病。黑色主肾病, 白色主肺病,红色主心病,黄色主肺病,青色主肝病。舌诊是中医望 诊中较为复杂的一种诊断手段,和脉诊一样,是中医的标志性诊断手 段。望舍主要包括望舌色、舌苔。舌体分为舌尖(主心肺) ,舌边(主 肝胆) ,舌根(主肾) ,结合部位,舌色,初步估计病变所在位置。例 如舌尖红大多是心火过旺,舌中舌苔厚腻多因脾胃失调。望舌苔主要 观察厚薄,苔色。厚苔多主实证,薄苔多主虚证。苔色大致有黄白黑 三色。黄苔主热,白苔主寒,黑苔多因伤津。舌诊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观察病人的寒热虚实,邪正盛衰。 闻:包括耳听和鼻嗅。耳听,要听声音、呼吸、咳嗽、心音等 等,例如:声音高亢属实证,声音低微属虚证。嗅包括嗅气味,包括 口味、汗味、如病人口臭,多因胃火过旺;腋下骚臭者,多狐臭病; 问:即问诊,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望闻之后, 需要进一步详细询问病人的病情、病史,系统了解病人从发病以来的 情况,以及过往治疗的信息等,以此来制定适合该病人的治疗方案。 中医有十问歌,涵盖了问诊的基本要点。包括问寒热、汗液、头身四 肢、饮食、二便、经带(女性病人) 。 切:即切诊。很多人认为切诊就是切脉,这是不完整的。切诊 包括脉诊和触诊。中医教材里面的脉诊部分涵盖了 28 种脉象,事实 上临床中真正用到的只有常见的几种脉。 完整的中医脉诊需要三部九 侯, 即遍诊法。 现代中医临床常用的是诊寸口脉, 寸口也分三部九侯, 三部者:寸关尺,九侯者:浮中沉。寸口的三部九侯和遍诊法的三部 九侯名同意不同。脉诊的主要作用是辨别病症的病性,为中医治疗的 遣方用药提供指导。脉诊时,医者需平心静气,按寸关尺,取浮中沉 九侯,注意辨别脉位,脉形,脉势,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则提示病 位较深;数脉表示体内有热,迟脉多寒;虚脉多主久病体虚,实脉多 见于新病初起。 除了脉诊,触诊也是中医临床中不可或缺的诊察手段。医生通 过触摸患者病变部位,了解局部的寒热、软硬、压痛、水肿、以及体 内是否有肿块。常用触诊手法有触、摸、按、叩。 四诊合参之后,还需要辨证论治。 中医辩证需辨别寒热阴阳表里虚实。根据望诊,闻诊,问诊搜 集到的材料,结合脉诊,舌诊,以此来初步诊断病人的病症,制定治 法。首先辩表里。 表证多因外邪初犯肺表, 而致发热恶寒, 头身疼痛。 非表即里。排除表证后,其余病症皆可归属于里证。里证病症多是脏 腑病症, 症状较为复杂, 在此不一一赘述。 寒症: 寒症多因外感寒邪, 而致畏寒肢冷, 面色白, 脉迟; 与寒症相反的是热证, 多因感受热邪, 或阴虚阳亢,表现为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实证多见于病邪 初犯,人体正气尚强,邪正相搏,发为实证。新病多实,久病多虚。 虚证多由实证转化而来。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病,迁绵难愈,疾病伴随 病人几年甚至十年几十年,人体正气衰退,抵抗力下降,此时病情多 属虚证。阴阳辩证是在前面六种辩证上的一个总结和升华。阴阳是中 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 归纳到中医临床辩证: 表证, 实证, 热证属阳, 里证,虚证,寒症属阴。 (附:辅助诊断——单单依靠望闻问切,不足以满足现代中医 发展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心电图机,B 超彩超,X 光机,CT 机, MRI等现代辅助诊断工具相继诞生,这为临床医学的诊疗提供了极大 便利。这些仪器,西医可以用,中医也可以用。在临床上,除了常规 检查之外,合理、熟练运用这些辅助检查仪器,有助于临床诊断。 ) 辩证之后,就进入中医诊疗核心环节,论治。无论何种诊察手 法,最终的目的都是指导临床治疗,为病人解除病痛。传统中医治法 有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汗法多用于表证。外邪侵犯人体,发为 表证,尚未传里的,汗之。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表证。吐 法多用于脾胃系病症,因完骨不化,或误入有毒食物,可用吐法。下 法多用于肠胃不适,大便秘结,通过下法可以治疗该类疾病。和法多 用于治疗中医的少阳证,病在少阳,不里不外,此半表半里之邪,当 用和法。温法用于治疗寒症,多用于治疗里寒症。骨科临床常见的病 症,如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多因寒邪内蕴,多用温法。清法多用于 治疗里热之邪,临床上通过清热解毒,泻火等治疗里热病症。消法多 用于治疗气血痰瘀,常用于治疗气血瘀滞、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等。 临床上应用较多。气血瘀滞型的疼痛科疾病,水湿内停导致的腹水, 痰饮不化导致的呕吐等内科疾病,皆可用到消法。补法顾名思义,用 于治疗虚证。久病,慢性病,病人体虚,少气无力的,皆可用补法, 补法常用于治疗各类虚证。 通过辩证, 以确定是补阳补阴, 补气补血。 常见病诊疗思路 目前临床常见病很多,但是归纳到中医体系,仍属五脏所主。 因此,我将其以五脏为体系分述之。 肺系疾病:肺系疾病主要辨表里。肺系表证多因外感邪气,外 邪最容易侵犯的就是皮毛,而中医所讲的皮毛正是肺在表。外邪侵犯 肺脏,发为表症,主要表现为感冒,发烧,咳嗽,流涕等。西医的上 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可参考论治。临床常用辛凉心温解表中 药, 常用方剂有银翘散, 荆防败毒散等。 肺系里证多由表证转化而来, 如咳嗽迁绵不愈,久则传粒。如哮喘,肺痨等,皆由此转化而来。肺 病传里,多伤肺阴。临床上常采用滋阴润肺类药物,如沙参,天冬, 麦冬等。 心系疾病:心系疾病现代临床上也是多发病种。心系疾病主要 辨虚实。实证多因痰饮阻滞于心,如心悸、胸痹、癫痫,虚证多因气 血亏虚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