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坛综述
初唐诗坛综述初唐诗坛综述 一、魏征《隋书·文学传序》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 刚, 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 清绮则文过其意。 理深者便于时用, 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 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一)“贵于清绮”是对追求声律辞藻的南朝诗歌的概括,偏重于诗的 声辞之美而言,宜于咏歌是其所长,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则为其 所短。 (二)“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真挚朴厚的情感力量和气势,贞刚壮大 是其所长,表现形式简古质朴或理胜其词是缺憾。 (三) 用南朝文学声辞美, 表现新朝恢宏气象和刚健开朗的健康情思, 是融合关键。 二、初唐(贞观前期) —以太宗及群臣为中心,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 史作,刚健质朴;诗风新变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 (一)太宗诗。 1、常壮大怀抱与华采并存,如《经破薛举战地》 ,言“心随朗日高,志 与秋霜洁”气格刚健豪迈, 但“浪霞穿水净, 峰雾抱莲昏”有六朝雕琢辞 采痕迹,与全诗气格不协。 2、 《咏雨》 、 《咏雪》等完全是南朝风调。 (二)杨师道和李百药。 1、早期:具贞刚气质,善吸收南朝诗歌的技巧,较少合而未融,如杨 师道《陇头水》 ,李百药《咏蝉》 。 2、后期:成为宫廷诗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在声律辞藻运 用方面日趋精妙,但风格趣味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三) 贞观诗风的宫廷化倾向。 太宗爱好文艺; 虞世南等人编 《北 堂书钞》 、 《文思博要》 、 《艺文类聚》等类书,成为宫廷诗人的作诗工 具,便于应制咏物时摭拾辞藻和事典,把诗写得华美典雅。 三、贞观后期:上官仪——“上官体”。 (一)贞观年间应制诗属对工切、写景清丽婉转,如《早春桂林 殿应制》“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再如《奉和山夜临秋》 :“云飞 送断雁, 月上净疏林。 ”虽为奉和之作, 但有意避免从类书掇拾辞藻, 注重景物的细致体察,自铸新词以状物色。通过物色动态变化,写婉 转情思,构成情隐于内而秀发于外的诗境。 这种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 的诗作,大大地推进五言诗体物写景技巧,成为新的诗体——“工五 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时人谓之上官体。”( 《旧唐书》本传) (二)上官体“绮错婉媚”,具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的倾向。 上官仪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 式,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研究,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的配置。佳句 如《奉和秋日即目应制》 :“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入朝洛堤步 月》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缘情体物,密附婉转而绮错成文。 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有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 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 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 典型范式。 (三)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冲淡了浮艳雕琢的齐 梁诗风。 (四)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 缺乏慷慨激 情和雄杰之气。上承杨师道、李百药和虞世南,下开 “文章四友”和沈 宋。 四、中下层士人之王绩。心念仕途,却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 园, 以琴酒诗歌自娱。 其诗歌是冷眼旁观世事时化解心中不平的方式, 创造出宁静淡泊又朴厚疏野的境界。 代表作 《野望》 。 这种隐逸诗风, 易代之际大都会有,不构成初唐诗发展的环节。 五、中下层士人代表——“初唐四杰”:王、杨、卢、骆。 (一)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二)创作活动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审美 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杨炯《王勃集序》 :“尝以龙朔 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 黄, 影带以徇其功, 假对以称其美, 骨气都尽, 刚健不闻。 思革其弊, 用光志业。”针对争构纤微的上官体流弊,强调作诗要有刚健骨气, 这是诗风变革的关键。 (三)他们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不甘居人下的雄杰气。 重抒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诗中有壮大气势,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 量,古体和歌行表现充分。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 开阔,跌荡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开启新诗风: 1、卢照邻《行路难》 : (1)眼光不局限于宫廷而转向市井、进入沧桑感慨,进而思索人生 哲理。 (2)跨越古今,思索历史和人生,夹以强烈抒情。 (3)将世事无常和人生有限伤悲抒写得淋漓尽致。胸怀开阔,气势 壮大。 2、 《长安古意》 :借对长安描写,慨世道之变迁而伤一己之湮滞。 3、骆宾王《帝京篇》 : (1)思路更开阔,以浓烈的感情贯注于历史人生思索中,使诗的抒 情深化,思想力量更强,形成壮大气势。 (2)直接抒发沉沦下僚不满,使诗的内在气势更激越昂扬。 (3) 宫廷诗人应制咏物以颂美为主的倾向, 至此完全转向独抒怀抱。 (四)卢骆的七言歌行。 1、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渗透融合产生的诗体,发展过程 中吸收了南朝乐府和近体诗的影响。 以五七言为主而夹杂少量三言的 体式具流动感,骈赋中间的蝉联句式增强全篇气势。 卢骆王等人的七 言歌行实现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走向市井的转变, 出现壮大气势和 力量,是更适合表现刚健骨气的抒情载体。 2、五律渐趋成熟。因追求对偶整齐和声律谐调,表现感情相对 稳定。但“四杰”尤其王杨五律透出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主要 反映在羁旅送别和边塞诗中, 于伤别外尚有昂扬抱负和气概, 使诗格 调壮大,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五言律到王杨时代,创作题 材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如杨炯《从军行》 。 (五) 激扬文字的书生意气, 是构成诗歌“骨气”的重要因素, 也是“四 杰”诗风与宫廷诗风不同的内在原因。 (六)“四杰”诗风尚属“当时体”,并没完全摆脱宫廷诗风影响。一些 作品讲究对偶声律,追求词采工丽和韵调流转,有雕琢繁缛之病。杨 炯以五律见长,现存五言律完全符合粘式律,是有意追求。 六、高宗武后时以主文词为特点的进士科的勃兴, 进士科及第而 受朝廷重用的作家——杜审言、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等,为唐近体 诗定型做贡献。 (一)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文章四友”。 1、四友中最有诗才—杜审言。 《诗薮》 :“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 然。二体之妙, 杜审言实为首倡。 ”杜审言五律成就超过杨炯, 使五言 律首先达到较高水准。如《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 2、李峤。多奉命或应制之作,重技巧乏情思,藻丽有馀雄浑不 足,以五律为主。 (二)最后完成五律定型——沈宋(武后时) 。 1、成就: (1)多应制酬唱、咏物、赠别诗,点缀升平,标榜风雅,难免内容贫 乏; (2)诗律方面精益求精:除一联中轻重悉异外,还要求上联对句与 下联出句平仄相粘,并把这种粘对规律贯穿全篇,使一首诗的联与联 间平仄相关,通篇声律和谐。 (3)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 :“唐兴,官学大振,历世 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疏,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 诗。 ”这是最早有关“律诗”定名的记载, 故沈宋之称成为律诗定型的标 志。 (4)以遵守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近体诗 演变过程中具关键意义:完成由永明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 易 识记和运用;具推导连类而及的作用,是可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