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与布置两篇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与布置精 选两篇 第一篇 “双减”背景下的语文作业设计刍议 作为“双减”政策的一线 执行者,如何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这是每一个教师应 该积极探索的课题。语文学科作为众多学科之首,以其工具性、人文 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在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方面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自主思想和创 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倘若教师一味把布置过量作业(特别是机械性重 复性作业)作为促进学习提质之法宝,无形之中不但增加了学生课业 负担,激起学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结果必然事倍功半。 综合以上因素,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精简优化、分类设置”的语文 作业布置策略,化作业布置的单一性为丰富性,融知识学习于趣味学 习之中,取得了较理想的“减负”效果。 一、实践体验类作业,促进知识内化掌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动手实践不但迎合着学生 喜欢尝试的天性,而且拉近着其与书本、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能较好 地于活学活用之中内化掌握所学的知识。 比如,九月份刚刚教学完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新闻”单元,又恰逢第十 四届全运会在家乡陕西西安盛大举行,我因地取材,布置了“家事、 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新闻专题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聚焦全运 会的方方面面撰写一篇新闻报道,内容上可以关注一场精彩的比赛、 精彩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等, 也可以关注与赛事有关的全运会志愿者服 务、东道主家乡的变化等……不拘一格的内容和形式囊括了本单元所 学的消息、特写、通讯、评论等新闻的诸多题材。与此同时,我还要 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模仿报纸的形式制作一期“聚焦全运会”主题手 抄报,专门刊登自己原创的各类新闻作品,这种可感可见的作业成果 展示形式让学生倍感亲切、兴味盎然,完成作业的热情十分高涨。 二、文学创作类作业,激活思维想象能力。 针对中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布置一些创新 性、挑战性强的作业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成功效能感,进而 诱发他们完成作业、达成目标的热情、信心和恒心。 比如,学习古文《陈太丘与友期》,针对本课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 明、主题突出的特点,我布置了一个文学创作作业——小组合作,改 编一篇剧本版的《陈太丘与友期》。“一石激起千层浪”,新颖的作业 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丰富无限的展示空间, 极大地挑战着学生的想象力 和语言组织力。实践中,学生基本都能以课文中的故事情境为蓝本, 结合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对故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 进行合情合理、又不失幽默风趣的延伸、补充和丰富,作品成果不但 使故事情节变得更加曲折生动、人物更加饱满形象,同时也因空前的 创新而呈现出难得可贵的生命力。 三、艺术展示类作业,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众所周知,学科之间的融合是发展的大趋势。充分借助语文学科综合 性特征,设置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融文学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作业, 能高度契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一般乐此不疲。 比如,让学生把上面自己创作的戏剧版《陈太丘与友期》排演出来, 在实战演练中能进一步增强情感体验,丰富语言表达。又如,教学现 代诗单元时我以读代写、策划开展了“新诗朗诵会”,引导学生在声情 并茂的美读体验中感悟诗情诗意。 此类作业营造出的浓郁的艺术视听 情境和文学语言情境,不但较好地增强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了学 生的文学鉴赏水平,还极大地繁荣了班集体文化生活,让学生在一种 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达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四、知识检测类作业,夯实基础知识积累。 客观审视,落实“双减”最大的瓶颈就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与提高学习 成绩之间的矛盾冲突。对此,教师应该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努力在作 业的“趣”字上做文章。 比如,为了促进学生及时熟记新学的古诗,我的做法是完成默写冲关 “三部曲”:一自测,全员自主检测,查漏补缺重点突破; 二班测,全班集中检测,达标者不再布置作业,未达标者继续努力; 三补测,班测未达标者参加,亡羊补牢、持之以恒。这种“以赛促记” 的做法在班里营造了浓厚的“比学赶帮超”氛围,不同学情的学生都能 暗下决心力争顺利过关,学习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良好态 势。 五、综合应用类作业,促进学科渗透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 指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 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要充分借助语文学 科综合性的特征,以文理互融力促学科渗透。 比如,“综合性学习活动”是陕西省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第二大版块,此 类题目的考核内容经常在学生的其它科目、 特别是历史学科和政治学 科中都有体现甚至是深度学习,此时我们可以“借力打力”,让学生在 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业时充分借鉴引入其他科目的学习内容。在 此基础上,更有条件者可以把能相互贯通的几科作业进行统筹整合、 统一布置,这样既能有效减少学生的作业数量,又能实现几个科目之 间融会贯通、相互渗透,真正把减负提质、提高素养落得实处、进而 取得实效。 总之,“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杜威),落实“双减”不 能脱离教情学情,否则可能会成为走过场,导致事倍功半。只有紧扣 学科特征、精炼整合作业内容,只有迎合学习心理、分类优化作业形 式,才能使每一次作业布置都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进而促使“双 减”政策掷地有声、落地生花。 第二篇 “双减”后,语文作业该如何布置? “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 作业鸡飞狗跳”!一直以来,中小学生的作业问题是家长们关注的“头 等大事”之一。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是不可或缺的重 要环节。一份好的作业,既要体现作业的一般作用和功能,更要注重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应该成为拓展学生认识渠 道、提升素养的平台。“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要减什么、增哪些? 语文老师又要如何设计布置作业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语文要“减”简单、重复操练的作业。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语文作业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 上。 有的老师布置语文作业形式单一, 不是抄写生字生词、 古诗名句, 就是抄文言文原文、译文、注释。学生写作业如同嚼蜡,没什么趣 味。有的老师的作业全是硬性规定的,有不少内容都是机械的重复, 如默写古诗词或字词,常常是默写好几遍,浪费时间,效率低。学生 交上来的作业通常内容杂乱、字迹潦草,作业的数量、质量都无法保 证,学生自己也很难提高。这样的语文作业设计多根据书本,重在书 面练习,形式单一,内容简单、陷入了机械重复操练的误区,的确很 枯燥乏味,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应当“减”。 二、语文要“增”创新性、开放性、实践性的作业。 语文作业设计不能片面只重视语文的认知价值, 而忽视了其应有的审 美价值和发展价值,具体说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 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样做不利于语文素养 的发展与提高。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设计中,我更加注重增加一些创 新性、 开放性、 实践性的作业, 来开拓学生的视野, 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 从而提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创造能力。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太空一日》,这篇课文展现了航天员杨利 伟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