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中医诊断学
中篇中篇 辨证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 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对疾病进行辨 证诊断,是中医学应有的、独特的内容, 它是治疗时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无论疾病病种是 否明确, 辨证论治都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处理, 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医学对疾 病的处理能力。 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 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的 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要素(简称“证素”),然后概括为完整的证名。八纲辨 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 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属于基础证;脏腑辨证是以病 位为主,结合病性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 证、经络辨证等,也是中医学辨证分类的方法。 第七章八纲辨证第七章八纲辨证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 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 病情性 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 它能把错综复杂的临 床表现,分别概括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再进一步归纳为阴证、阳证两 大类。就是说,对于任何一种证候,从大体病位来说,总离不开表或里;从基本性质来说, 一般可区分为寒与热;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主要反映为实与虚;从病证类别来说, 都可 归属于阴或阳。因此.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纲领,是用于分析各种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 在诊断过程中能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辨证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辨证思维的特点。 虽然八纲辨证主要将各种证候概括为四 对纲领性证候, 每对证候的双方都有与另一方区分的临床表现,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把临床上 各种证候只是划分为八个孤立而毫不相关的、界限分明的区域,而是八纲之间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相互错杂。因此,对于八纲辨证,既要掌握八纲的基本证候,又要 熟悉八纲之间相互组合形成的各种复合证候类型。 《内经》虽无“八纲”这一名词,但却有八纲具体内容的散在性论述,并且基本确定了 其相互间的辩证关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已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如方隅曾在《医林绳墨》中说: “仲景治伤寒.着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 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 ”到了明代,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已为许 多医家所重视和接受,如陶节庵《伤寒六书·伤寒家秘的本》中说: “审得阴阳表里寒热虚 实真切,复审汗下叶温和解之法.治之庶无差误。 ”王执中《伤寒正脉》亦说: “治病八字, 虚实阴阳表里寒热, 八字不分,杀人反掌。 ”张三锡《医学六要》也说: “占人治病大法有八, 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日实。 ”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专设 《阴阳篇》 、 《六变篇》 ,对八纲作了进一步论述,并以二纲统六变,日:“阴阳既明,则表与 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 ”明显 地将二纲六变作为辨证的纲领。因此.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者作为辨证的 纲领,实际上形成于明代。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说: “所谓‘八纲’者,阴、阳、 表、里、寒、热、虚、实是电,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于八 种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 ”这是“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中医学院二版《中医 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于是八纲辨证的内容得以在全国普及。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1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外内浅深的两个纲领。 表与里是相对的概念, 如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 皮肤属表, 筋骨属里; 脏与腑相对而言, 腑属表,脏属里;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脏腑属里;经络中三阳经与三阴经相对 而言,三阳经属表,二阴经属里等。 表里主要代表辨证中病位的外内浅深, 一般而论, 身体的皮毛、 肌腠在外, 属表; 血脉、 骨髓、脏腑在内,属里。临床辨证时.一般把外邪侵犯肌表.病位浅者,称为表证;病在脏 腑,病位深者, 称为里汪。但是表里证候的辨别主要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因而不能把表里 机械地看作固定的解剖部位。 辨别表里对外感热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是由于内伤杂病的证候一般 属于里证范畴,故分辨病位表里的意义不大,而主要应辨别“里”所在的脏腑等具体病位。 而外感病则往往具有由表入里、由浅人深、由轻变重的发展传变过程, 因此,表里辨证是对 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基本认识, 它可说明病情的轻重浅深及病机变化的趋势, 从而可把握疾 病演变的规律,取得诊疗的主动性。 (一)表证 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 正[卫]气抗邪于肤表浅层, 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临床表现】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 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证候分析】表证见于外感病初期阶段,一般有感受六淫等邪的原因。 《景岳全书·传 忠录》说: “表证者,邪气之自外而入者也。凡风寒暑湿火燥,气有不正,皆是也……病必 自表而入者,方得谓之表证。 ” 外邪袭表,正邪相争,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温煦功能,故见恶寒发热;外邪束表,经 气郁滞不畅,不通则痛,故有头身疼痛;肺主皮毛,鼻为肺窍,皮毛受邪,内应于肺,鼻咽 不利,故喷嚏、鼻塞、流清涕,咽喉瘁痛;肺气失宣,故微有咳嗽、气喘;病邪在表,尚未 入里,没有影响胃气的功能,舌象没有明显变化,故舌淡红、苔薄;正邪相争于表,脉气鼓 动于外,故脉浮。 因外邪有六淫、疫疠之异,故表证的证候表现可有差别, 但一般以新起恶寒,或恶寒发 热并见.脉浮,内部脏腑的症状不明显为共同特征。 表证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 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表证足正气抗邪于外的表 现, 故不能简单地将表证理解为就是皮肤等浅表部位的病变, 也不能机械地以为皮毛的病变 就一定是表证。 (二)里证 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临床表现】里证的范围极为广泛,其表现多种多样,概而言之,凡非表证(及半表半 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属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其证候特征是无新起恶寒发 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证候分析】形成里证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形成 里证;二是外邪直接人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三足情志内伤,饮食劳 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气血,或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出现种种证候。 《景岳全书·传忠录》说: “里证者,病之在内、在脏也。凡病自内生则或因七情,或 因劳倦,或因饮食所伤,或为酒色所困,皆为里证。 ”里证由于形成的原因不同,其证候亦 各不相同。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疾病。不同的里证,可表现为不同的证 候,故很难用几个症状全面概括,但其基本特征是一般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2 里证的病位虽然同属于“里” ,但仍有浅深之别,一·般病变在腑、在上、在气者,较 为轻浅,病变在脏、在下、在血者.较为深厦。 附: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