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期末复习
《伦理学》整理 2014—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3 级思政卓越班 编辑:高帅 第 1 页 (共 23 页) 伦理学 1、伦理:伦:人伦,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以血缘、辈分为特点的关系。 伦,辈也。理:治玉,规则,道理。伦理:处理人伦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道理和规则。 2、 “五伦” :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五理” :以忠、孝、悌、忍、善“五理”为“五伦”关系准则。 “五典” :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无常” :仁、义、礼、智、信。 3、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学问 ①从学科起源来看,西方创设此学科就命名为“伦理学” 。 ②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 “伦理”与“道德”在词源上是相通的。 ③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看,伦理学产生于“道德教化”的需要。 4、道德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以善恶、正当与不正当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 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规范,以及与此相关的观念品质、 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现象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道德的主体是人。 5、道德现象:道德现象是可以被人们感知到的道德的外部形态。包括道德活动现象、道德 意识现象、道德规范现象等。 6、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内容:道德和利益谁决定谁的问题;个人 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谁先谁后的问题。 7、伦理学的性质: ①伦理学属于哲学的分支学科,被称为“道德哲学” 。伦理学就是奠基于哲学价值论之 上的学科。 ②以善恶价值为探讨的核心,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实践提供知识和价值的指导。 ③伦理学的研究既包含“实然性”问题,也包含“应然性”问题。对“应然性”问题的 探讨和回答,是伦理学的价值所在。事实问题都是“实然性”问题,价值问题则属“应然性” 问题。 8、伦理学的使命: ①为社会道德文化的设计和运行提供理论支持。 ②为建构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提供价值支撑。 ③为个人道德生活提供思想启迪。 ④为个体素质和境界的提升提供理论指导。 《伦理学》整理 2014—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3 级思政卓越班 编辑:高帅 第 2 页 (共 23 页) 第一章 伦理思想传统 1、伦理思想传统形成的基本因素? ①人类早期文明的初步成熟和进步。 ②具有独立社会身份的古代学者群体的自由思想和理论工作。 ③较为发达的早期社会文化风尚。 ④系统成熟的古代语言系统和记述方式。 2、伦理思想传统的批判继承 ①拒绝“历史虚无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 。 ②批判地继承是基于历史辩证法原则,科学理性的对待传统伦理思想。 ③批判地继承伦理思想传统是一个不断反省历史、接受时代挑战的过程。 ④批判地继承伦理思想传统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古为今用的基本原则。 3、中国伦理思想传统的主要特征? ①家国同构基础上的忠孝伦理。 ②公忠爱国的整体主义精神。 ③仁爱和谐的伦理情怀。 ④以义制利的道德价值追求。 ⑤修身为本的尊道贵德传统。 ⑥包容会通的伦理文化胸怀。 4、孔子的伦理思想 ①折中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②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③ “克己复礼” 的道德修养论; ④ “道 之以德”的道德教育思想;⑤多层次的理想人格;⑥“为政以德”的政治伦理思想;⑦对孝、 忠道德规范的强化;⑧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5、孟子的伦理思想 ①“仁、义、礼、智根于心”的道德起源论;②性本善的人性论;③良知、良能或良心 是道德意识的核心;④以性善论和良知论为基础的修养论;⑤“大丈夫” 道德理想人格; ⑥以“五伦”为基础的伦理秩序设计;⑦以“仁、义、礼、智”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⑧ 重义轻利的义利观;⑨以仁政“得民心”的道德作用论。 6、荀子的伦理思想 ①“人性恶”的道德起源论;②对作为规范体系的“礼”的阐发;③“化性起伪” 、 “积 善成德”的道德修养论。 7、墨子的伦理思想 《伦理学》整理 2014—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3 级思政卓越班 编辑:高帅 第 3 页 (共 23 页) ①“兼相爱,交相利”的道德原则;②“合其志功而观焉”的道德评价论 8、老子的伦理思想 ①“见素抱朴”的道德修养之道;②对于至善的解读: “上善若水” ;③复归于婴儿的道 德理想;④“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9、庄子的伦理思想 ①“物我同一”的生态伦理思想;②以个性自由为追求的人生观。 10、管仲的伦理思想 ①“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道德决定论;②“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 11、西方伦理思想传统主要特征 ①价值两分的张力结构;②神人二元的伦理互竟; ③个人和权利优先;④道义与目的两分。 12、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 ①诸德为一;②美德即知识“知德合一” ;③做恶是出于无知;④知识可教。 13、柏拉图的伦理思想 ①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②回忆认识论;③有形与无形;④知识 与意见。 14、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 两个伦理原则:自然向善、中庸中道。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经济基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和生产技术的发展; ②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③科学基础:自然科学的进步和重大发现; ④思想渊源:前人所创造的丰富的道德遗产。 2、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革命变革 ①理论基础:以唯物史观研究道德形象和道德问题,使伦理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②利益追求:以维护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使命,成为代表无产阶级、劳动 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的学问; ③实践品格: 以强调道德实践和改造世界为宗旨, 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和 改造自我与社会的思想武器。 3、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伦理学》整理 2014—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3 级思政卓越班 编辑:高帅 第 4 页 (共 23 页)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正式形成。 ②列宁第一次提出和阐释了共产主义道德的科学概念。 ③斯大林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④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和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的思想。 第三章 道德起源与发展 1、中外伦理思想史上的道德起源说 ①天意神启论,代表人物:奥古斯丁、孔子; ②先天人性论,代表人物:康德、孟子; ③情感欲望论,代表人物:康有为、洛克; ④动物本能论,代表人物:费尔巴哈、可鲁泡特金、管仲。 2、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①道德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需要的产物,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客观前 提; ②道德是人类自觉意志的结晶, 人类意识的产生和理性能力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主观前 提; ③道德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劳动是推动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实践基础和根本动力。 理解如下: (1)社会关系——客观前提 ①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只有在发生社会关系的地方和时候,才能出现道德。生产关 系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②道德萌芽于人类早期的劳动交往。 ③道德形成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④人类个体道德的完善也必须以复杂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关系为客观前提 (2)人类意识——主观前提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