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4年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原卷版)
2024年湖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开展活动可以让语文学习更有意思。小雨和小雯设计了一些语文小活动,请你来参加。 1. 下图是小雨展示的“楚”字的早期写法(由“林”和“足”构成)。 请你据此猜想楚国先民的生活画面,用一句话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面是小雯整理的关于“楚”字的资料卡片,请你在(1)(2)处分别补充一个含“楚”字的词语。 “楚”的本义 “楚”的引申义 含“楚”字的词语 “楚”是一种丛生落叶灌木。(比一般灌木长得高,远看一目了然,清晰整齐;制成荆条韧性好。) 清晰明了 清楚 有痛苦、心酸的感觉 (1) “楚楚”连用表示鲜明整洁、娇柔秀美 (2) 3. 小雨和小雯为学校作了一副对联。小雨写的是“情系中华竞芳华”,小雯写的是“根植荆楚育翘楚”。请你确定上下联,参照横批把这副对联工整地抄写到相应位置(见下图)。 4. 小雨在“分门别类辑名句”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诸葛亮隐居隆中,“苟全性命于乱世,①______”;杜牧赤壁怀古,“东风不与周郎便,②______”。周敦颐借莲言志:“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③______。”岑参以花喻雪:“忽如一夜春风来,④______。”刘禹锡吟诗酬和:“沉舟侧畔千帆过,⑤______。”苏东坡望月抒怀:“人有悲欢离合,⑥______,此事古难全。”过三峡听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⑦______。”登黄鹤楼随诗人吟诵:“⑧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数不尽的经典润泽了荆山楚水,丰盈了中华文化。 5. 小雯搜集的两个门店招牌名(见下图)很有语文味,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品一品,说说你的发现。 6. 小雨梳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三类,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A.炽(zhì)热 B.拈(zhān)轻怕重 (2)容易写错的词:A.锐不可挡 B.穿流不息 (3)容易说错的话:A.我惠赠给你的书收到了吗? B.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写的?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一)(7—8题,共4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 章台①夜思② 唐末五代时期·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③,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④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①〔章台〕即章华台,在今湖北境内。②该诗选自《唐诗三百首》。③〔楚角〕楚地的号角声。④〔殊〕尚,还。 这首诗先写“夜”,后写“思”。请结合提示,完成填空题。 7. 批注一:立象尽意。首联、颔联借“清瑟”“孤灯”“__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写尽孤凄悲凉。 8. 批注二:炼字传情。尾联“又”字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共1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嗟(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时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微①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②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③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④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B)!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能及⑤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⑥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C),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选自吴曾《能改斋漫录》。根据命题需要,原文有删节) 注释:①〔微〕贫贱。②〔位相〕做宰相。③〔利〕谋求利益。④〔无乃〕莫非,恐怕,表揣测。⑤〔及〕(恩惠)到。⑥〔物〕人,众人。 9. 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夫不能利泽生民 查阅词典(①沼泽,湖泽。②雨露。③加恩惠于人。) (2)尝诣灵祠求祷 课内迁移(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无乃失于卑耶 课内迁移(先帝不以臣卑鄙) (4)下以救贫民之厄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10. 请将“也”“夫”“哉”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 ) B.( ) C.( ) 11. 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12. 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 13. 甲文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这里“进”与“退”分别指什么?乙文中也谈到了范仲淹的“进”“退”选择,又分别指什么? (三)(共7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红的文化内涵 ①红色,作为人类最早接触并使用的色彩之一,自远古时期开始就逐渐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根脉,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被不断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②自古以来,人们将红色区分得颇为细致。汉语中指称红色的词较多,如绛、赤、朱、丹等,它们同属红色,但颜色的深浅略有差别。“绛”是深红色。《说文解字》曰“绛,大赤也”。“赤”比“绛”稍浅,比“朱”要暗。“朱”与“丹”颜色相近,《康熙字典》就将“丹”直接释为“以朱色涂物”。若细较起来,“朱”是红心来的颜色,是正红色,而“丹”是从红色石料中提取的,比“朱”更加艳丽。 ③中华民族对红色的尊崇要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人类以狩猎为生,猎物的血液是红色的,而人类一旦受到猎物的袭击,也会因失血过多而亡,红色与生命就产生了自然的关联。红色还是火的颜色,火的使用使人类从“茹毛饮血”步入“火燔熟食”,同时也为陶器等生产生活工具的制作提供了条件,人类对火的依赖自然表现出对红色的关注。中华文明发展至周朝,红色即为正统。《礼记·檀弓》就有“周人尚赤”的记载。此后历朝亦以红色为尊,汉初、唐宋皆尚赤,明朝的红色崇拜更是发展到顶峰。 ④红色被中华文化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产生了众多的象征意义。在传统色彩观中,红色被认为是正统地位和尊贵身份的象征,如皇帝的用印叫“朱印”。在民间,红色是吉祥、喜庆的象征。红色一直是“中国年”的主色调,每逢春节,人们都会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