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法(2021冲刺版)测试卷(三)
2020-2021学年度九年级下学期 《中考语文新方法(冲刺版)》测试卷(三)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共9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提升,公众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方式、传播方式纷纷 。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很好地呈现了传统节日中 的传统文化,推动着传统节日 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A.出现 包含 进入 B.涌现 蕴含 融入 C.出现 蕴含 进入 D.涌现 包含 融入 2.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与美国相比,中国不再在技术上处于落后地位,而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比肩者,并且有能力在 AI(人工智能)领域赶超美国。 B.共享单车利用互联网、卫星定位,使人们打开手机就知道最近的自行车在哪里,然后扫码出发,从而缩短了路程,节省了时间。 C.市消防支队在辖区各校召开消防安全班会,向师生讲解家庭和校园如何防止火灾发生等消防知识,并组织师生进行逃生模拟演练。 D.虽然有国家资源做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她的善良朴实,让她获得精神力量;她的宽容大方,让她享受幸福人生;她的勤劳踏实,让她赢得富足生活。 B.性格不同、环境不同、道路不同,命运自然也就不同。这在无形之中造成了复杂多变的人生百态、多样人生,产生多样感触。 C.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D.各国应大力支持世界遗产青年教育,制定本国的行动纲领,提出具体的目标和措施,作为本国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的行动指南。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4-6题。 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李铎 ①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建立在直觉论上的,在《人间词话》中,他进一步把直觉论运用到文学批评实践中,提出了“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 ②当代学术界也有许多文章论述到这一对范畴,然而看法却很不一致,褒贬不一。以米光潜先生为代表的对“不隔”持肯定态度,对王国维的“隔”论持否定态度,甚至主张对“隔”都须具体分析。未光潜从诗的“穗与显”的相对性出发,批判了王国维对“隔”的贬斥态度。在这一点上叶嘉莹光生已对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用“隐”与“显”来套“隔”与“不隔”是不妥当的。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支持“隔”与“不隔”的分界和批评标准,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活的真实才能以即目可见具体可感的形态直接展示在人们前面,使“语语都在目前'”。 ③诗词的创作实际上就是美的创造,对于自然美,人必须通过直觉才可以把握,对于艺术美也同样如此。诗人把引起自己审美感受的美“镌之于不朽之文字”便是诗歌艺术的创作目的。诗歌创作也就是对美的摹写,如果诗人在创作前没有与自然通过审美直觉而和谐地统一起来,那么,他的作品就难以引起读者的审美 感受,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就不存在境界,另外一种情况,即诗人对自然之美已深切地感受到了,然而他在创作时却“文不逮意”,用词不当,因而其作品到读者那里,读者不能直觉其境界,这两种情况在以直觉论为前提理论系统中都被称作”偏”。 ④什么是“不隔”呢?王国维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只有“语语都在目前”,人才可以通过直觉来把握它,如果不在“目前”,就得用“目”去搜索,经过“目”的搜索,这“语语”才进入了人的意识,这是一个渐近过程,在人的意识中“语语”不是“瞬时”占据人的意识的,因此,不是“须臾之物”,也就与“境界”无缘了,也就“隔”了,“语语都在目前”的意义在于,通过语言所组成画面不需要更多理性分析,这“语语”形成的画面是人的直觉对象,从语言到意象到美的过程是瞬时的,只有如此,诗才在“不隔”。 ⑤诗的创作,首先关系到诗人的感悟能力,诗人须得有一颗无尘垢的赤子之心,这样,通过直觉他才能够见到宇宙人生的本质,王国维评周邦彦的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云“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评稼轩词:“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说“词 人想像,直悟月轮绕地之事,与科学上密合,可谓神悟”, ⑥其次,诗的创作还关系到诗人的表达能力,也就是他能否使文辞达意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王国维提出要少用替代字,如桃用红雨、刘郎,柳用章台、灞岸所替代,“宜其为《提要》所讥也”。这原因是:“盖语妙则不必代,意足则不暇代。”这说明诗人直觉感受能力是一个方面,表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代字能够影响读者的直觉感受,代字代的是什么,这就使直觉渗入杂念,因此,诗也就“隔”了。 (本文有副改) 4.阅读①-②段,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当代学术界对王国维先生提出“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褒贬不一。 B.朱光潜先生既肯定王国维的“不隔”,又否定王国维的“隔”。 C.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D.李泽厚先生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活的真实,使“语语都在目前”。 5.阅读③-④段,下列对文中“隔”与“不隔”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创作前没有与自然通过审美直觉而和谐地统一起来,那么,他的作品就会“隔”。 B.诗人对在创作时“文不逮意”,读者不能直觉其境界,就会“隔”。 C.读者用“目”去搜索,使“语语”进入意识,透过语言渐近美的“境界”,即为“不隔”。 D.读者的直觉能感知诗的画面,不需要做更多的理性分析,即为“不隔”。 6.阅读全文,下列对诗人如何才能写出“不隔”之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要有赤子之心,通过直觉能够感悟到宇宙人生的本质。 B.诗人要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能写出自然晓畅之词句,避免词不达意。 C.诗人写诗时,要少用替代字,使诗人与读者的直觉感受一致,彼此之间没有隔阂。 D.诗人写诗时,要听从自己的直觉,让读者“雾里看花”,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三、(共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7题。 题春晚 [北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7.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围绕“春晚”二字写景:写“花落”点出“春”;写夕阳下柴门虚掩,黄昏时乌鸦翻飞紧扣“晚”。 B.诗歌前两句以动衬静,烘托出静谧而富有生气的意境。 C.后两句通过写诗人小立、樵夫渔人归家等画面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D.本诗用词精炼,如一个“点”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因距离遥远,加之天色昏暗,乌到飞在天空的状态。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悉之,以告颜率,顿率曰;“大王彻忧,臣请东借款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两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愿大王围之。”齐王火悦,发师五万人,而森兵罢。 齐将求九器,周君又患之,颜牵曰;“大王勿忧,臣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