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之韵》解说词
《唐 之 韵》解说词 第一集 千古唐诗 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 太宗李世民。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 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 前强大的唐王朝。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 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所统治, 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 是绰绰有余的。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 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 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 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 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 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就 只算小事一桩。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 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唐诗,是中国诗 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据统计,全部唐 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 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盛唐重要诗人王 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 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得好就有 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 士、妓女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 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唐代的诗坛, 不仅诗多,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 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 “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个接一个登场 的巨匠。宋朝以后的诗人创作时,都极力想跳进他们的磁场,却又无从着手; 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又无能为力。 于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来了,放声一唱,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比邻”,看看这胸襟气度!在交通和通讯工具都不发达的古代,山那边是什么 样子都很少有人知道,天涯是不可能若比邻的。而这只有人充满自信,相信能 自由自在地活着,不会有政治地震与任何外力来阻隔人相会的愿望,才能从容 不迫唱出这样的豪情。 于是陈子昂来了,像巨人一样挺立在幽州台上,面对着无限的时间与无限 的空间,如春雷炸响一样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多么悲壮的歌声,像从历史的深处腾出,不仅一声就唤醒了 永远辉煌的盛唐诗,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 于是那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来了,他们是盛唐的仪仗队,显示着盛唐 的国威。王昌龄来了,高唱着战地进行曲:“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 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于是高适来了,他的千古绝唱《燕 歌行》如钱塘江潮一样喷涌而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 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于是岑参来了,这个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满 怀激情高唱着:“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 万里绝人烟。”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 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 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 终于,李白来了,他配合时代的最强音,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君不 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 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时才能找到的感觉。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然而,盛极一时的唐王朝终于酿出了“安史之乱”,这一场延续了八年的 战争,把盛唐气象一下扫得七零八落。于是,杜甫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地走来 了。这个悲天悯人的诗人,虽然到“安史之乱”爆发那一年已经四十四岁,但 他唱不出盛唐的理想主义,唱不出盛唐的浪漫气质。他用嘶哑的歌喉唱出来的 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一片中唐的血泪,是目睹盛唐气象破灭的 悲哀。 于是韩愈来了。这位个性极强,想把盛唐气象召唤回来以重新振起自信的 诗人,开创了一个奇崛险怪的诗派。他大声疾呼,用诗一样的语言喊出了“物 不得其平则鸣”的千古名言。显示出想用地震的强力重新推出一个高峰的魄力。 于是白居易来了,一出场就倔强地唱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 坚韧,显示出唐王朝仍然是一个极有活力的存在。他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 运动,诗歌的风格浅切平易,与韩愈的奇崛险怪双峰并峙,使唐诗呈现出又一 个气象万千的新天地。 然而,唐王朝毕竟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唐诗也从中唐的再度繁荣跌 进了晚唐的衰飒。于是李商隐来了。他眼前一片朦胧,不知风从哪里来,也不 知道路向哪里去。他的歌声是令人感伤的、低沉的,望着逐渐黯淡的黄昏,一 唱一咽地低吟着:“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他是在哀叹自己的不得意,可我们从中也看到了唐王朝的日暮途穷。 唐王朝,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道辉煌,终于黯然熄灭了。唐诗也以寒蝉一样 凄切的声音,唱出了最后的失落。韦庄站在南京古城墙上唱着:“江南霏霏江 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在哀悼六 朝的沦落,也是为唐王朝送终,为唐诗留下最后的叹息。 唐诗结束的时候,它的影响却刚刚开始。到唐代才终于定型的绝句,兴起 于盛唐的律诗,穿越千年,被一直沿用到今天。今人写旧体诗,提笔就是一首 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大概很少有人想过,这是唐朝诗人铸成了现成的模 子,才使我们写起诗来能这么方便。宋、元、明、清这几代的诗人,绝大多数 或深或浅,或直接或间接都曾受到过唐诗的影响。且不说个人,就说较大的诗 派和较有影响的诗歌运动吧。北宋初的西昆派,专学李商隐,只求把诗写得朦 胧,甚至晦涩,而不管有没有诗味。北宋后期兴起的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派, 则把杜甫奉为祖师爷,讲究用典,以无一字无来处相标榜。明代中叶兴起的复 古运动,甚至断然以“诗必盛唐”相号召,只求把诗写得语气雄阔,锣敲得山 响就行,管他是不是音乐!直到清末维新运动起来后,传统的诗歌美学开始受 到挑战,康有为才大声喊出了“意境几于无李杜,目中何处着元明”,才终于 敢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来俯视唐诗。话虽说如此,但中国诗歌终于从唐诗的磁 场中跳出来,还是五四以后时白话文兴起以后的事。 第二集 独振新风 从明代开始,研究唐诗的人习惯上把唐诗分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 晚唐。初唐从唐王朝建国,即公元六一八年起,到八世纪初,即唐玄宗李隆基 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将近一百年,时间跨度最大,成就却最低。世界级大河长 江,源头一样是窄窄浅浅、弯弯曲曲的,但没有这窄窄浅浅弯弯曲曲,就没有 下游的浩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