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讲义
动物行为学 (Animal behavior) (自编讲义) 张永普 编 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1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取食行为 第二节 繁殖行为 第三节 通讯行为 第四节 社群行为 第五节 时空行为 第三章、刺激及其作用 一、 刺激分析与筛选 二、 关键刺激 三、 刺激积累与超常刺激 第四章、行为的机能构造(行为生理学) 一、 神经系统与动物行为 二、 激素与动物行为 三、 感觉器官与行为 第五章、动物行为的遗传与发育 第六章、动物行为的进化 2 第一章 绪论 一、 动物行为 研究行为时常常会问二个问题:什么是动物行为?一种动物为什么要以它那种方式去进行活 动? 1.概念:动物行为指动物所做的动作,包括动物的位置移动、进食、求偶、争斗和体色变化等 等;是为了满足动物的基本生存和繁衍的需要,适应体内、体外环境变化的一切反应的总和。动 物的一切行为基本取决于三个因素: 外界和内部刺激、 动物的感觉器官与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和动 物机体的结构与生理特性。动物的行为不仅指可见的动态现象,还包括它们的习性、举止、姿态与 表情等静态现象(如一些昆虫的假死行为、保护色和拟态)。如动物的睡姿也是一种静态的行为方 式,丹顶鹤睡觉时常“金鸡独立”,它一条腿站着,另一条腿蜷缩着,嘴深深地藏在翅膀下;树栖 鸟类大多数蹲在树枝上睡觉;松鼠蜷身、缩腿,并把毛茸茸的大尾巴盖在身上,如有两只松鼠便抱 在一起睡觉;蝙蝠用后肢钩住屋檐或树枝,身体倒挂;刺猬身体蜷成圆球,身上的刺倒竖着,只露 出鼻孔透气等。 动物行为的方式多种多样,十分复杂,不同动物的行为不会相同,如不同种类的鸟类可以从 鸣声、觅食方式、筑巢、威胁或求偶等方面来识别,鸥能俯冲捕鱼,可以去啄死病鸟,也可以用脚 扒开草地赶出虫子,甚至可以在飞行中捕食昆虫,但鸥不会象隼那样猎取鸟雀;知更鸟不会造出南 美灶鸟那样的鸟巢,猫头鹰发不出百灵鸟般悦耳的啼鸣。 动物行为不仅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而且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动物的行为 是动物进化的结果,是动物应付或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手段。不同类群、亲缘较远的动物,由于生 活在极为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和对相应环境适应的结果,表现出相似的行为类型,这种行为称为“趋 同行为”;两个在形态上难以区分、亲缘很近的物种,可以通过不同的行为型加以辨别,这种现象 称为“趋异行为”。如人的站立行为,在跳鼠、袋鼠类动物中就能用两条腿站立,灵长类和熊用整 只掌着地;人类行走时手和肢是交错的,动物的四肢行走和小孩的爬行也是前后肢交错的,前后肢 交错对四肢行走是合理而协调的,可以减少躯干晃动并保持爬行稳定;人的睡眠姿势、人的语言、 繁殖等都证明行为是进化的结果。 动物的行为与适应和自然选择密切相关,适应是生物在某一特定 环境中调整本身的结构、功能、行为以更好地协调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其生存能力与繁殖能力的现 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生物在自然条件下不断地发生变异,有利于生存的变异逐代地 累积加强, 不利于生存的变异逐渐被淘汰的现象或过程。 红翼歌鸫初春时由热带飞往北美并在沼泽 地繁殖, 秋天来临又飞往南方热带过冬; 而处在同一地域、 生理结构相似的北美红雀并无迁徒现象。 究其原因是由环境条件和鸟类的食性造成的。红翼歌鸫的食物主要是沼泽地带的昆虫,入秋以后, 昆虫数量急剧下降,到了冬天几乎完全绝迹,为了生存红歌翼鸫必须转移到有充分食物来源、气候 温暖的南方;红雀的食物来源主要是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在其领域范围内长年不缺。 由于动物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因此在动物行为学中特别强调动物在特定环境中 3 的三种能力:生存能力、繁殖能力、子代存活能力,一般称为适合度(fitness),是衡量遗传物质 在进化过程中继续往下传递的尺度。 自然选择所选择的是适合度高的个体, 也就是说自然选择所选 中的是由遗传决定的对特定环境作出更佳反应的个体。 动物行为无论是本能行为还是学习行为都是 动物的遗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也要经受自然选择。 动物的一切行为是接受自然选择的统一 标准适合度的选择,其各种行为方式须适应这一标准而发展,这种发展过程就是协同发展。 2.动物行为的功能意义 动物的行为是与结构相适应的,行为功能是指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生殖的影响,是以行为的存 活值和适合度来度量的。如 Parcker 和 Pusey(1983)雌狮对雄狮杀婴的适应,Hogestedt(1980)鸟类 窝卵数的进化:与领域质量有关的适应性变异等。下面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⑴、兰丝花和兰丝花 蛾的协同作用: 兰丝花蛾的产卵器是一支锐利如针的细管, 雌蛾能用它刺穿兰丝花的子房壁而产卵 其中。雌蛾产卵后一定会采集兰丝花的花粉,授粉给花柱。这一授粉行为保证了花能结籽,从而蛾 的幼虫在成长期中有充分的种子作为食料,由于花的种子很多,不会给幼虫完全吃光,因此兰丝花 并无所损。这样的共生互利作用使植物和昆虫都能生存,达到协同发展。 ⑵、三棘刺背鱼雄性扇巢行为,当雌鱼产卵后,雄鱼头朝下、尾向上,正对着巢,每 30 秒钟 内不断迅速而又均匀地鼓动鳍向巢拨水,同时摇尾作前游动作,使自己能在原地停留不动。其目的 是使鱼卵通风,使它们能供应含有新鲜空气的水,如把雄鱼捉开,鱼卵便死亡。如雄鱼照样扇水, 但把巢用玻璃罩罩住,鱼卵也会死。如果捉走雄鱼,换上一根同样是准时导水向巢的玻璃管,鱼卵 也不会死,但这必需用新鲜含氧的水,且一定要对准巢的所在。 ⑶、黑头鸥的“抛壳行为”:黑头鸥待小鸟孵出便把壳取走,其目的有利于掩蔽。因为刚孵 出小鸟身边的蛋壳片,其内侧的白色能促使猎食动物知道这附近有食物可取。因此,黑头鸥在繁殖 期的策略为:孵卵期一致、密集筑巢;非繁殖期的策略:在空旷的沙滩上过夜(防止狐狸袭击)。 [4]、乌贼捕虾行为:乌贼在海底沙床上约几厘米处悠闲游动,每隔一定时间就从漏斗中喷出 一小股水,使前面的砂砾旋转,喷水射中了藏在沙下的一只小虾,如小虾静伏不动,乌贼会不注意 它而游走,但此时小虾会立即再扒一层沙来掩覆背上,这一动作引起了乌贼的注意,立即伸长触手 把小虾捕起。这些动作本身能善尽其用,动作的时间、方向及各动作的协调上,能巧妙地配合着它 们的作用。 3.探究行为的原因 行为机能构造怎样作用?在个体生命中如何发展?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行为机能构造是怎样进 化的?这三项工作是研究行为原因需探讨的。 如简单的肌肉收缩, 是中枢神经系统从其他来源取得 刺激而作出反应。为什么动物会去觅食,会去寻找配偶?这就需要我们要了解“为什么”和“为了 什么原因”两个问题。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灵长类实验所主任哈莱• 哈罗在观察恒河猴所表现的母 子关系时得出: 身体的接触在幼婴之爱中极其重要, 同时母亲对幼婴的关心和照料也实在是绝对需 要。实验设计:每一个新生幼猴安排两个人造“母亲”,一个是用钢丝作架,用木料装成头部,在 胸处装一个奶瓶。另一个再在架上蒙上一层柔软的毛布外罩,幼猴先在两个母亲那里同样吃奶,但 随着成长,它们越来越喜欢爬附在毛布母亲身上。见到象机动玩具熊那样陌生的事物时,它们立刻 4 逃向毛布母亲那边,在它身上挨擦拭一轮后,便感到安心、不怕,并能平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