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书心得4篇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书心 得(4 篇) 今年暑假,我挑选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 本书,有空时翻了翻。新颖的前言阐述深深的吸引了我;同时书内 的一个个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案例点评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平 时,我也偶尔阅读过一些教学书籍,可从来没有如阅读《做一个聪 明的教师》这样,给我深深的震憾。那里面许多精彩语句深深吸引 我,许多的教学案例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从中能看见自己的影子。 读后,我觉得自己完全不够一个聪明的教师,于是不断的反思自己 的教学历程。 第一, 我对本书作者王晓春老师做一个简介: 王晓春,男,1943 年生,北京人,祖籍沈阳。北京教育科学 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 北京老教师协会家庭教育研究会 常务理事。已发表的专著有《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开辟素质 教育的绿地》、 《我们现在怎样做教师》、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家庭教育难题会诊》、《家教参谋》、《家长的位置》、《走进 孩子的心灵》、《孩子,让我们一路同行》、《富裕时代的家庭教 育》等 13 部,XXX 万字左右。常在报纸杂志发表文章,经常在电 视台做节目,经常应邀给北京及外地教师、家长做报告。堪称现代 一位出色的教育家。 第二,我摘录几句本书中的部分精彩语句与大家共享: 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 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的科学, 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 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 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 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 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千万不要迷信“管”字,迷信 管理的人,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 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 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我满 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 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 变成保险公司了。 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 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我感觉习惯可以分成两类:初级习惯和高级习惯。一般的生活 习惯和行为习惯属于初级习惯,这种东西,通过管理式的训练比较 容易养成。高级习惯,比如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东 西需要的内驱力特别大,它的活动主要在脑子里,用行为训练的方 式就很难奏效了。你能强迫他做注意听讲状,却无法强迫他真正专 心听你的课;你能强制学生摘抄,却无法保证他抄的时候真的在 “阅读”,你更无法强迫他喜欢阅读。于是当你不强制的时候,它 的本相就露出来了。好习惯不光是管出来的,它更是有好习惯的人 带出来的。 这就叫“熏陶”。 熏陶比管理和训练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该当医生的时候, 你别当警察; 该当警察的时候, 你别当医生。 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 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比爱更重要 的是尊重。 只要下课铃一响,时间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时间,只 好和人家商量。这不是什么“爱”,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 法制观念问题。 我不能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权。 第三,谈谈我的点滴感想: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我常常感到事情很多, 感觉都那么累了, 可效果却一般。反思我的工作:为什么我感觉那么累,效果却一般 呢?是学校的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看了 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后,我发现我应该改 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了。 各位老师们, 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教育者吧!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 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 要了。所以看了这本书我也思考了,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提炼 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教学观: 一、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 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 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 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 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 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 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最可靠的办 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 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我们天天念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 们常常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从制度上在各方面对学 生进行管理, 可总不能如愿 (举例:我班中的一些调皮生就是这样, 在我面前表现还是不错的,可一离开我的视线,就不自觉了,这可 能就是我平时太严所造成的吧) 。 那么, 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 自己是更多地去做一名温情的教育者,还是做一名严厉的管理者 呢? 二、做一个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碰到违纪学生时,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 处理。在平时,学生犯了一些错误,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 评一顿。 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 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我采取让学生做好 事来弥补,使他们在做好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受到教 育。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效果要好一 些。 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 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 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 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 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 爱得不够。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 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 他们嘴 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王 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 中也的确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我们不 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 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 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所以说,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 够的。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三、安全与德育,孰轻孰重。 书中,王老师在分析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时谈到了安全问题。他 说,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 变成保险公司了。 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 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时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所学校的核心问题,大部分学校一 些做法:在校园内不准丝毫地跑跳打闹,不准投掷轻物,有时也会 对部分学生狠狠的训斥一番,说不定还会移交给班主任处理,可是 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被压抑了。 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问题也 成了捆绑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削弱德育教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 展的一块绊脚石。德育工作的开展依赖于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多彩 的活动是德育的核心与载体。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现在的教学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