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 25 课《两个 铁球同时着地》。下面我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板书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 “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主题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篇文章讲述了 17 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 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 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 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采取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先写伽利略,再描写亚里斯多德。第二 部分抓住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 写出了伽利略同这位理论权威挑战的 全过程,最后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照应文题,结束全篇,形成了 一个圆合自如的完整结构。 二、设计理念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 “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 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 情感的激发者, 学习的引导者, 以读书训练为经, 语言文字训练为纬, 采用了“学——议——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读、说、议、写、 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感悟、理解、品 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同时获得语 言的增量。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阅读的要求和文本本身的特点, 预 设本篇课文分两课时来完成,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典型事情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理解“信奉”的意思,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 在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地位, 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 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 使传授知识, 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 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丰富学生的语言,训练他们的思维, 培养说话和写话能力。 2.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地位,并 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 执著求实地探 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五、 教学准备 1.学生认真预习课文,结合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了解伽利略和 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及主要成就,了解伽利略所处的社会背景。 2.教师准备简单的教学课件。 六、 说教学流程 根据课文文本的特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我 准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对本课时教学进行系统设计,重视教 学过程,努力把教学内容、设计理论和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定位融为一 体,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相信学生,解放 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人,获得最好的发展。教学设计的内容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在课堂上 要随机应变,可视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而做出修正。 (一)、激情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便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 都来源于“疑问“,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的伟大成就, 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 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伽俐略的故事?请 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语: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伽俐略 年轻时代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教师可用启发性语言鼓励学生,如:这位同学读得好极了!谁能 和他读得一样好?你的声音真好听!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2、边听边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尝试独立阅读理解。 3、质疑问难,集体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尝试,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对问题尝试解 决。这既是学生应具有的品质,又是学生应具有的能力。学生要提高 就需要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造,而这个创造学习的过程恰恰是一 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让学生的创 新意识得到培养。不管学生提什么问题,也不管学生想回答谁提的问 题,只要愿意回答,也不需要举手,直接站起来说就行。教师都要注 意引导学生,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提出的有的问题可以直接解决, 如理解字词方面;有些问题要在讲读课文过程中解决。如:(1)伽 俐略提出疑问的根据是什么?(2)伽俐略是怎样向人们证明亚里士 多德的那句话是错的?这件事说明了什么?(3)“原来像亚里士多德 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 还有的问题当堂解决不了,如:亚里士多德是怎样的人?对于这样的 问题,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工具书 或上网查询,或向亲朋好友咨询,学生从这里学到一个学习方法:课 内没有的知识要到课外去找,主动去解决问题。 (三)、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多媒体出示重点句 1、提问:当时的亚里士多德是个什么样的人?资料介绍,大屏幕展 示。人们对他的态度是什么?理解“信奉”,人们对他信奉到什么程 度?让学生找相关的段落(第二自然段),大屏幕展示:那时侯,研 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 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 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 人们就会责备他: “你 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师:当别人对亚里士多德的话表示怀疑的时候人们就会责备他,责备 的语气该怎么读?提示学生注意神态、动作和语气。有多少人信奉? 这样一位大名鼎的科学家, 说过这样一句话: 大屏幕展示: 两个铁球, 一个 他想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球落地和重量有关) 抽生合作 演示:一人握大球,一人握小球。想象演示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落地 速度。做完后生读这句话,抓住轻重 10 和 1、同时等词语。 2、 没有人怀疑这个观点吗?当时有个就伽利略的,年仅 25 岁, 是个数学教授,没有名,没有地位,是个平凡小辈,就是他。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 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 10 磅重的铁球慢;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 11 磅重, 落下的速度应当比 10 磅重的铁球快, 3、 读了这几句话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 流。教师参与讨论。再集体讨论交流。指导朗读。这样从一个 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这怎么解释呢?学生观看大屏幕 展示两种落地情况,明白其观点的矛盾性。这种多向动态的学 习方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学 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精心组织指导,讲究 指导的内容、时机和方式。 4、 伽俐略用什么方法向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错 的?人们在他实验前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自学, 小组内解决问题。大屏幕展示表格,学生填空。 教师尽量少讲,甚至不讲,哪怕学生表达得不很准确。也不要再去 从头到位的讲,只做引导启发即可。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使 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培养学 生的语文能力。 5、人们都认为他太不知天高地厚了,跟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