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项目可行性报告
“智慧城市”可行性报告 1、智慧城市项目市场分析 1.1 项目建设背景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 30 多年的发展,中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每年有 1500 万人口进入城市。到 2025 年,中国将会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城市社会。城市化虽然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城 市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却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需要转方式、调结构、改变 生活方式、不断解决突发性事件等问题。 首先,城市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急需转变增长方式,突破增长极限。城市 发展日益受到土地、空间、能源和清洁水等资源短缺的约束,城市人口膨胀、环 境保护等问题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2007 年我国石油、天然气的人均储量分 别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 7.35%和 7.13%,而 2006 年我国单位 GDP 能耗则是日 本 5.5 倍,美国的 3.7 倍。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到 2009 年底北京市常住人 口 已达 1972 万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0%,而人口仍在 以每 60 万的速度增加,已经陷入“大城市病”困扰。在城市环保方面,《2005 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显示,全国 509 个城市中生活污水集中 处理率为零的城市有 178 个, 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为零的城市有130 个, 在 293 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为零的城市有 80 个。2006 年全年发 生 严重环境污染事故 161 起,环境投诉达 60 万人次。 同时, 全球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严重问题: 环境污染是残害人类的罪魁祸首! 每年有 150 万人因此丧命,其中一半以上寿命不超过 5 岁(平均每天 4000 亡)! 水资源问题波及半数人类,发展中国家有 11 亿人面临水资源短缺!16 人将面 临电力匮乏,26 亿人缺乏基本的卫生系统或设备。这一些问题往往会使 原本充 满生机的城市逐渐丧失活力。而城市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还包括如何推 进节 能减排,推动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如何建立有效的安全监控网络,保证食 品、 药品的安全;如何整合有效的公共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在医疗、 教 育、卫生等方面的需要;如何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等。 这些问题使用传统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已经难以有效解决, 而目前发达国家正 在研究如何创新性地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 知识和智能技术手段来重新审视城市 的本质、城市发展目标的定位、城市功能的培育、城市结构的调整、城市形象与 特色等一系列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特别是通过智慧传感和城市智能决策 平台解决节能、环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智慧城市”正是基于这个背景提出, 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十分明显。 1.2 各国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向 1.2.1 国内: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权利, 城市被无可避免地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发挥着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城市也 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紧缺、住房不足、失业、疾病等方面的挑战。 在新环境下, 如何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 划建设的重要命题。 “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战略被提出,将更多新技术用于构成 城市的核心系统中,实现对其的感知和互联互通,进而实现更高层次的智能、促 进 更广泛的参与,努力推进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 国家鼓励开展应用模式创新,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根据 《2015-2020 年中 国 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支持报告前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 已 有 311 个地级市开展数字城市建设,其中 158 个数字城市已经建成并在 60 个 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最新启动了 100 多个数字县域建设和 个智慧城市建设 试点。 2013 年,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智慧城市时 空信 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每年将选择 10 个左右城市进行试点,每个试点项 目 建设周期为 2 年,经费总投入不少于 3600 万元。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 尽享 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食品药品管理、数字生活等所带来的便捷 服 务,“智慧城市”时代即将到来。 作为近年来城市发展的热点,人们对智慧城市关注的主要焦点常常集中在 “智慧”,甚至只是其中的“智能”方面,也即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或者是智 能基 础设施的作用上。正如邬贺铨院士所强调,智慧城市首先是城市,应注重 其城市 功能的提升,包括面向人的生活、教育、经济、环境等城市能力增长的 推动力。 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智慧城市的唯一标签, 智慧城市应 以能够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让现代城市更 为繁荣作为其 标签。 1.2.2 国外: 2008 年 11 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 提出了“智慧的地 球” 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2010 年,IBM 正式提出了 “智慧的 城市”愿景,希望为世界和中国的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IBM 经 过研究认为,城市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六 个核心系统组 成: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这些系统 不是零散的,而 是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而城市本身,则是由这些系统 所组成的宏观系统。 欧盟于 2006 年发起了欧洲 Living Lab 组织,它采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先进 的信息和通讯技术来调动方方面面的“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为解决社会问题 提供机会。 该组织还发起了欧洲智慧城市网络。 Living Lab 完全是以用户为中心, 借助开放创新空间的打造帮助居民利用信息技术和移动应用服务提升生活质量, 使人的需求在其间得到最大的尊重和满足。 2009 合作,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六万居 民的社区里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水、电、油、气、交通、 公共服务等等)连 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 好的服务市民。 日本 2009 年推出“I-Japan 智慧日本战略 2015”,旨在将数字信息技术融 入 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目前将目标聚焦在电子政务治理、医疗健康服务、教 育与 人才培养三大公共事业领域。 韩国以网络为基础, 打造绿色、 数字化、 无缝移动连接的生态、 智慧型城市。 通过整合公共通讯平台,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接入,消费者可以方便的开展远程 教育、医疗、办理税务,还能实现家庭建筑能耗的智能化监控等。 新加坡 2006 年启动“智慧国 2015”计划,通过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 积 极应用,将新加坡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的国际化城市。在电子政务、 服 务民生及泛在互联方面,新加坡成绩引人注目。其中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各种 传感 数据、运营信息及丰富的用户交互体验,为市民出行提供实时、适当的交 通信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 Fab Lab(微观装配实验室) 基于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 试图构建以用户 为中心、 面向应用的用户创新制造环境, 使人们即使在自己的家中也可随心所欲 的设计和制造他们想象中的产品,巴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