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全球治理与国际法
全球化、全球治理与国际法的晚近发展全球化、全球治理与国际法的晚近发展 一、全球化一、全球化 全球化理论并不是一个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群,其发展基本是和全球化同步的。其理 论源头可以追溯到 17、18 世纪的西欧,从当时兴起的现代西方社会科学诸学科的前身 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关于全球化认知的萌芽。20 世纪 60 年代后,随着全球进程取得实质 性进展,全球化理论开始基本形成,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就是 这中间最为系统的代表。延至 20 世纪 80 年代,全球化理论已成燎原之势。 (一)全球化的一般问题(一)全球化的一般问题 全球化是从西欧开始出现的 1、全球化的界定1 (1)从信息通讯角度看,全球化被认为是地球上的人类可以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 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而进行信息的自由传递。 (2)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化被认为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形 成了世界性的市场。 这种经济全球化是自由派经济学家心目中经济发展的最终和理想状 态,也是众多跨国公司希望的结果。这种认识把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归结为市场的发 展,从而把国家在理论上推到了全球化障碍的一面。 (3)从危及人类共同命运的全球性问题角度,全球化被为人类在环境恶化、核威 胁等共同问题上,达成了共同认识。如罗马俱乐部。 (4)从体制( system)角度, 全球化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和全球资本主义的 扩张,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是最有代表的尝试。他认为不平等交换形成了中心—半 边缘—边缘结构的世界体系,这个体系的本质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斯克莱尔直接提出 以资本主义为核心的全球体系正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强调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不仅是一 个经济过程,而且是政治、文化过程,更确切地说是三者统一的过程。阿尔博认为,全 球化只是资产阶段的国际化。 (5)从制度(institution)角度看,把全球化看做是现代性的各项制度向全球的扩 张,如吉登斯,他认为全球化不是是现代性(MODERNITY)从社会向世界的扩张。 (6)从文化和文明角度看,全球化被认为是人类各种文化、文明发展要达到的目 标,是未来的文明存在的状态。 (7)从社会过程角度看界定全球化,如渥特斯认为,全球化是一个社会过程,在 这个过程中地理对社会和文化安排的约束减弱了。贝克认为全球化指的是一个过程,其 中主权受到具有不同力量前景、取向、认同以及网络的跨国行为体的困扰和削弱。全球 化意味着没有世界国家,或说是没有世界国家和世界政府的世界社会。 1杨雪冬: 《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 ,9-12 页。 2、全球化的维度 (1)经济全球化 (2)政治全球化 (3)法律全球化 3、全球化的过程 20 世纪 90 年代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之所以这样讲,主要有三个原因:一 是全球化进程在 20 世纪 90 年代取得质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信息技术的变革推 动的经济活动领域、活动主体快速增长的全球社会领域,以及信息快速传播,文化相互 交织的文化领域中, 也体现在全球制度化建设上。 冷战结束后, 市场在全球取得合法性, 为资本的全球扩张提供了制度基础,而 WTO、WB 等机构的改革和调整使全球规则的 形成获得更强大的制度支持和体现。二是在观念领域中,全球化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 们描述和认识当代世界变迁的重要概念和切入点。 三是墨西哥金融危机的爆发全面暴露 了全球化本身的弱点以信潜在的破坏力, 使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到全球化的两面性及各种 社会制度相互协调行动,相互支持在解决全球化全球性灾难问题上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4、全球化的特征 (1)多维度性 (2)不均衡性 (3)不平等性:有认为对于全球经济的不平等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是增还是减的结 论取决于若干方法的选择。2 5、对全球化的态度3 A:判断标准——对全球化本身所作的现象学的判断和描述。 (1)夸大论(或称全球主义) :是指那种认为经济全球化已经带来的新的历史时期的 到来, 包括民族国家在内的各种旧的制度在经济全球化面前或者完全过时或者正在失去 存在的基础, 市场成为决定和解决所有问题的惟一力量。 这种观点通常被称为全球主义。 理论特征:第一,用一维的观点看等全球化,全球化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体现为一维 的过程。在全球主义者眼中似乎只有经济全球化,其他层面的全球或者被有意忽视或者 被纳入经济全球化的从属;第二,潜在的市场决定论和经济主义,认为全球化体现了市 场的至上地位以及民族国家的消亡。 (2)过程论:如英国的吉登斯、德国的贝克等,他们把全球化看做是一个社会变革 过程, 因此强调多维度的全球化和全球化的动因。 过程论者肯定全球化作为现象的存在, 同时强调全球化的动态性和渐进性,并试图摆脱西方中心论的束缚。过程论似乎上升到 官方的观点。 (3)怀疑论:主要观点有二:第一,现在的所谓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国际化,国家仍 2 3 戴维·赫尔德等: 《驯服全球化》 ,第 9 页;详细参见该书第 1 章。 戴维·赫尔德等: 《驯服全球化》 ,第 7-8 页;杨雪冬:前引书,第 47-55 页。 2 然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范围和管理者,认为要把国际化与全球化区分开来;第二,认为全 球主义宣扬的国家终结的观点不但夸大了事实,而且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比如, 韦斯认为,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哲学的政治领导人在夸大全球化影响、强调民族国家失 效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B:判断标准——对全球化潜化影响的预测和分析 全球化的影响最难评估,WTO 网站上列举了自由贸易的“十大益处和十大罪状” 。4 (1)冲突论:亨廷顿等 (2) 变革论: 吉登斯等, 强调全球化推动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变革, 这些变革包括: (I) 民族国家遇到的挑战,认为传统的主权正在变得更具有弹性,部分被让渡给国际实体; 国家的职能结构发生变化,经济职能明显突出;国家如何管理经济成为全球性难题,应 该在依靠计划、管制或完全开放、放权给市场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 (II)经济全球化 进程的加快和全球经济、 金融风险的增加, 现在的问题不仅要改革现有的国际经济组织, 还要进行更多的制度创新,来保护经济全球化中的弱者; (III)社会结构的变化,流动 性增大,贫富分化加剧; (IV)全球市民社会的出现; (5)西方文化尤其美国文化对其 他本土文化的冲击。 (3)新的统治压迫论:左翼是其主要倡导者,并集结了工会、环保主义、女性主义 等众多的所谓的新社会运动力量,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 另一种分类结果为:5 (1)怀疑论者:认为国际经济一体化并没有显著地减低各国的调节和再分配的能力, 因此不应被视为民主管理的一个真正的威胁, 认为民主的国家仍然有能力进行财富的再 分配,管制企业和设定环境标准。 (2)解除管制论者: (3)逆转论者:希望全球化的势头缓慢下来,甚至“倒退回去” ,或“重新民族主义 化” ,认为国际经济一体化主要是政府的政治选择的结果。 (4)国际主义论者:强调对付国际经济一体负面影响的最好办法是使政治像经济一 样一体化,但在如何实现这一点学者间存在分歧:有主张主权国家间的合作(基奥恩与 奈称之为“多边合作的俱乐部模式” ) ,认为只要政府才能具有在全球层面上决定政策的 民主合法性;也有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