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君子不器到工匠精神x
从“君子不器”到“工匠精神” 在《论语 ?为政》中记载,子曰:“君子不器。”释意为: 若专攻一才一艺,不可称为君子。在孔子看来,只有拥有驾 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之道,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重任。此乃中国儒家文化之导向,以至在中国古代 千百年手工艺行业中,所谓“匠人”社会地位低下,即使拥 有天工奇技,但也难登大雅之堂:虽有众多杰作流传于世, 但在史上留名者为之甚少。 在道家传承中,讲究“道、法、术、器” 4个字。“道”为天 道,“法”为方法, “术”为技术, “器”为物质或工具。《易 经 ?系辞》中云: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大道 无形,是精神,是系统,具有通权达变的主动性,故形 而上,在手工艺行业中可谓“工匠精神” :器物有形,是物质, 是固有,具有不可变通的被动性,为形而下,恰似人们通常所 言“匠气十足” 。在笔者看来,孔子所言之“器”重点不在于 人所专攻的“一才一艺” ,而在于其有失生动灵转的“不可变 通”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人们总是在器中练术, 在术中求法,在法中悟道,悟道之后还是运 用到生活之“器” ,所以我们称之为“道器不离” 。那么,在 苦练手艺的基础上,要坚守什么,要变通什么,如何让自己 悟出“通器之道”?则是我们作为当代艺术工作者需要思考 的。 一、首先,通器之道离不开器。器承载踏踏实实之神, 精益求精:器亦是持续专注之魂,守正创新。 1.踏踏实实,精益求精 在审美、消费观上的倾向都趋同,这时大众的消费观念是 只要能够满足生活的基本温饱需求即可。改革开放之初,在各 方面缺乏监管的环境中,降低商品质量、盲目扩大产量似乎成 为中国企业在快速扩张进程中的必由之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 起,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其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 巨大转变。商品的价格已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们在对商 品的选择上,不断增加了对质量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中已不占优势。 在艺术行业亦是如此,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和资本市场 的导向,艺术旗帜也向“钱”挥舞,一些中国艺术家摒弃了 自身文化的精粹,盲目追随一些粗制滥造的西方风流与观 念,将数十年勤学苦练的真本领丧失殆尽。 “学院 =匠气”“缺 少当代性”等词汇充斥着当代艺术圉。在雕塑艺术中,一件 好作品需要艺术家拥有扎实的功底,要心怀敬畏的态度,与 材料做一场心灵对话,并将其文化底蕴赋予作品之中。但外 界频繁的展览宣传和火爆的市场炒作,容不得艺术家付出漫 长的思考与制作,一些加工工厂为了节省成本、盲目追求效 率, 致工 粗糙、 付了事。 ,本是“慢工出 活”的雕塑行 , 了 追求即 利益,而忽略了精心塑造作品的品 与灵魂。 “宝 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作要想 有高超的技 或者达到高 的品 ,需要脚踏 地的努力和培养。中国自古以来就 不乏 含“工匠精神”之雕塑杰作。秦 雕塑的粗 、雄大,魏晋雕塑 的健朗、 洒,唐宋 雕塑的丰富、端 ⋯⋯体 出那个 代人 ??所崇尚的技 和品格。随着社 会的 展,一些与 代生活需求不相适 的老 手工 、老工匠逐 淡出我 的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 于我 永 不 , 加以 承。近年来,国家大力保 和 非物 文化 , 不但 是要留住祖先 的工 技能, 也是要留住中国“工匠精神” 中踏踏 、 精益求精的品。 关乎国家的物 文明和精神文明建 。 2.持 注,守正 新 近二十余年的 展,中国已 身 世界上最 瞩目的制 造 大国之一,其商品在全球市 中的占有率极高,但在商 品 量和用 体 上, “中国制造”在全球消 者眼中的印 象,表 却是一般, 停留在“能用”的 面上。至于独立 研 、新等方面,更加缺乏底气,始 在 “山寨” 达国家的 水平。当今,国内生 成本上升,国 商 争加 ,缺乏新 ,致使“中国制造”不但在海 外市场不断萎缩,在国内市场中也正在丧失本国的消费群 体。中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建国之初,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发展落后,艺术市场更 无从谈起。当时与雕塑有关的行业大多属于工艺美术,行业 发展要求服从行政与制度,主要为出口创汇服务,花色与品 种单一,缺乏创新设计。随着近年来资本和市场在“艺术商 业化”的驱使下不断运作、发酵,投机资本汇聚于此,艺术 品市场成交量和拍卖价格屡创新高。一些艺术家也随之心潮 澎湃,为了追随市场,仿制好卖的“时髦”艺术风格,缺乏 自身的独立思考和艺术创造。在市场环境好的时候,这些人 可以分羹生存,一但经济环境恶化致使资本撤出,这些人则 马上潦倒挨饿。中国当代艺术呈现“亚健康”式发展。 成语“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要做到勤 奋付出、执着专一,才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 传说米开朗基罗在雕刻《哀悼基督》时,最后甚至用天鹅绒 去打磨雕塑表面,直到石头外表完全光滑为止。这种“工匠 精神”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追求,它要求我们守规矩,重 细节,不投机取巧, 但也要有所创新和突破。 在这件雕塑中, 作者为了突出圣母玛丽亚是纯洁、崇高、神圣的化身,一改 以往雕塑中苍白衰老的形象,将其刻画成为一个容貌端庄的 美丽少女,却没有影响到表现她对基督之死的悲痛,她的美 是直观的,但她的悲哀却是深沉的。同样,很多博物馆展出 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也都尽显古人之心慧智巧,这种持续 专注、守正创新的“工匠精神”之美,正是人类对美的追求 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二、通器之道回归于器。道来源德行兼备之躯,艺方超 人;道化作不忘初心之体,方得始终。 1.德行兼备,艺方超人 中国历经数十年的战乱,在建国后又经历了特殊时期的 十年浩劫,传统文化几乎断代。加之国家当时的政治与文化 导向,前往前苏联与欧洲留学归来的艺术学者引进了西方现 实主义的艺术教育模式,大众艺术以歌颂战争时期的英雄人 物和事件为主,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改革开放以后,国家 重视经济发展而使精神文明的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大众审 美水平仅仅停留在现实主义的层面,欣赏一件艺术品还停留 在样貌上像或不像、 工艺精细还是粗糙的评价标准上, 所以,大 众接触艺术并对美的需求程度尚处于初级阶段。 观众从艺术品中可以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慰藉,一个优秀的艺 术家将自身的道德修养植入到作品之中,并可以与观众本源 的文化信仰产生共鸣,只有成为这种尚德之艺作,才能超越 其他作品而更加受到大众欢迎。这要求创作者不能脱离传统, 脱离实际。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缺乏古代匠人之艺德, 跨越本国传统文化和大众审美层次试图与世界“接轨” ,自身 标榜为“装置艺术”与“观念艺术” ,而大众视其作品亦 不懂其中所表达的观念,只能将这种当代艺术视为异类之行为。 在北京 798艺术区,宾客满门,每家画廊和艺术馆均陈设着五 花八门的“当代艺术” ,看似繁花似锦,但绝大部分观众仅 停留于外行看热闹的尴尬境地。问询其对艺术作品如何理解, 只能称“这就是艺术” ,却说不出所以然。 技艺与品牌树立民族文化,在日本,一直与国家命运共 生并为国民经济和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知名品牌被人 们尊重并称其为匠人; 在欧洲, 许多令人敬佩的汽车、 手表、 箱包、服饰等著名品牌也都一直在宣传自己企业的工匠文 化。中国也不乏优秀的品牌和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