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北陵公园导游词
沈阳清昭陵导游词一(多图)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沈阳清昭陵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览, 我很高兴,下面我将和大家游览沈阳有名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沈阳由于坐落在浑河(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国 99 座历史文化 名城之一,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非比 寻常的人文景观。它是多民族共同开发的历史名城,至今已有 7200 年的文明历史、2300 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发祥地,所谓 “一朝发祥地, 两代帝王都” ,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宫两陵”更是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朝的建立) 那么, 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 大清王朝是怎样建立的呢?大家知道,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 大民族。世事沧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祯皇 帝由于朝政腐败,明军涣散,再加上当时整个中国发生严重的旱灾, 良田颗粒无收。然而,在这严重的饥荒之年,苛捐杂税有增无减。于 是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出现了以李自成等几十只农民起义军。可是, 虽然李自成起义军斗争烈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 建立了 “大顺” 政权, 但由于没有重视建筑巩固的根据地, 最终被入关的清军摘取了胜利果 实。就这样,清朝在起义军的推波助澜下,取代了统治中国封建社会 长达 276 年的明朝,座殿紫禁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 建立的统一皇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此,拉 开了清朝统治中国 296 年(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 年的漫 长序幕。 沈阳清昭陵导游词一(多图) (陵主人概况) 清朝共有 12 位皇帝,10 位葬在关内的河北,2 位葬在关外的辽宁。 管内除末代皇帝溥仪葬在华龙陵园外,其余九个皇帝,5 位葬在清东 陵, 4 位葬在清西陵。 关外的 2 位皇帝即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 今年我们参观的就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 皇太 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游览之前我先介绍一下皇太 极的生平。皇太极姓爱新觉罗氏,满族,生于明万历二十年( 1592 年),死于崇德八年(1643 年),终年 52 岁,后金第二代君主,大 清创建者之一,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1626 年太祖去世,他被推举 继汗位,年号天聪。1636 年去汗称帝,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更 女真为满洲,辛亥革命后通陈满族。皇太极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 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 17 年,完善八旗制度,与蒙古建立 巩固联盟,多次给明军以沉重打击,著名的萨尔浒和松锦大战成为我 国军事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术的典范。最终统一了东北全境,缔 造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并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和重大历史贡 献的君主。陵墓是历史的见证。是记载着重大事件的场所,在 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向认为,陵墓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 短。 因此, 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 陵寝显示和象征着皇权。 所以, 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惜动用大量的物力和财力, 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 的技术来进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绍) 清初关外有“三京”、 “三陵”。 “三京”九时兴京——现辽宁新宾; 东京——现辽阳;盛京——现在的沈阳。“三陵”就是新宾的永陵, 即祖陵,埋葬着肇、兴、景、显四祖;沈阳东郊的福陵,也称东陵, 埋葬着清朝第一代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 昭陵 位于沈城北部,又称北陵,这里埋葬着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皇太极和 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盛京三陵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 河北易县 的清西陵共同构成了清代皇家陵园。在二千余年的封建专制社 会里,每一个皇帝都有一群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着关雎 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他们葬在昭陵宝 顶西侧的二百米处的贵妃圆寝,全称叫宸妃、懿静大贵妃园寝,又称 贵妃园。由于年久失修,只有遗迹可寻。这种陪葬制度体现了封建君 王 “事死如事生” 的愿望, 也体现了忠君思想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沈阳清昭陵导游词二(多图) (2007-02-09 09:51:10)转载▼ 分类: 游记 沈阳清昭陵导游词二(多图) (昭陵建筑概括) 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 占地 330 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 年(643),历时八年,于顺治八年(651 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 要建筑是顺治、康熙年间建造的。随着对汉文化的逐渐认同,乾隆和 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庆六年(1801 年)全部竣工。 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修建时间跨度较大,经过一百多年 的时间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它是从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 筑部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轴线上, 两侧各建筑采取对称形势分布。 它 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长处, 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 又 融会了满族陵寝建筑的特点, 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在一 定程度上体现了清入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 它是 “关外三陵” 中,规模最大, 气势最宏伟的陵墓,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 一座帝陵,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过去的昭陵范围) 过去的昭陵陵区四周设有三排木桩做为保护标志。这些木桩分为红、 白、青三种颜色。每根木桩高 9 尺,直径 6.7 寸。其中,红柱在风 水红墙之外一里的地方,周围共有128 根;白桩在红桩之外,两者相 距 10 大到 20 丈不等,白桩共有 90 根;青桩在白桩之外约十华里, 共有 40 根。青桩的范围是东起二台子,西至小韩屯,北起三台子, 南至保安寺。按这个范围粗略计算,东西南北各不少于十五华里。在 此范围内全属昭陵法定保护范围。清朝《大清律》明确规定: “红桩 以内寸草为重,白桩以内禁止樵采,青桩以内禁止烧造”。而且对进 入陵区者以情节轻重又有细则处罚规定。可见界桩是大清法律的象 征,大有令人望桩生畏之感。如今,这些界桩随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荡 然无存。 沈阳清昭陵导游词二(多图) (下马碑) 昭陵周围除了有界桩,还有六座下马碑,它们都是成对矗立在昭陵内 的。其中两对在陵寝前方, 另一对在陵寝东西红门附近。陵前的两对 下马牌,一对在新开河北岸,一对在神桥桥南。这三对下马碑至今保 存尚属完好,石材都是选用坚固耐用的青沙石。 每个碑都有四个戗角 石,可起到加固碑体的作用,也起到装饰美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 有如意纹,中腰开光部分为碑文。三对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 新开河北岸的下马碑碑文是满、 蒙、汉、回、藏五种文体。 碑文: “诸 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 其它两对碑文只有满、 蒙、 汉三种文体, 碑文是:“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下马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 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在陵寝、 宫殿等外, 距离远近按尊卑等级有所不同。 官员出行每遇下马碑必下车、 下轿步 行,所谓“武宫下马, 文官下轿”。否则,是违制, 是要受到处罚的。 昭陵在初建时仅有下马木牌做为下马标记。 乾隆四十八年 (1783 年) , 皇帝弘历东巡盛京时决定将永、福、昭三陵下马木牌一律改为石碑, “以昭永远”。由于是钦定工程,所以,各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