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试验-混凝
水处理实验设计一污水的混凝处理实验 一、实验目的 为了深入了解絮凝理论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和进一步掌握絮凝剂 的特性, 针对污染水体进行絮凝沉淀处理实验,观察絮凝沉淀过程并探讨絮凝剂在水处 理过程中的最佳添加量。 二、实验要求 1、要求认识几种絮凝剂,掌握其配制方法。 2、观察水处理过程中的絮凝现象,从而加深对絮凝理论的理解。 3、认识絮凝理论对污染水处理的重要意义。 三、实验原理 所谓絮凝剂或者混凝剂是指:凡是能使水溶液中的溶质、胶体或 者悬浮物 颗粒产生絮状沉淀的水处理剂。天然水或工业污水水中除了含有泥砂、颗粒很 细的尘土、腐殖质、淀粉、纤维素、细菌、藻类等 微生物。这些杂质与水形成 溶胶状态的胶体微粒,由于布朗运动和静 电排斥力而呈现沉降稳定性和聚合稳 定性,通常不能利用重力白然沉 降的方法除去,必须加入絮凝剂以破坏溶胶的 稳定性,使细小的胶体 微粒凝聚再絮凝成较大的颗粒而沉淀。 絮凝机理一般有三种: (1)电解质对双电层的作用(图1) 水中的悬浮物或固体微粒通常呈胶体状态分布,它们具有巨大的 比表面, 可吸附液体中的正离子或负离子或极性分子,使固液两相界面上的电荷分布不 均匀而产生电位差。加入电解质,使固体颗粒的表 面形成的双电层有效厚度减 少, 使范德华引力占优势而达到彼此吸引, 0 / 12 最后达到凝聚。 (2) 吸附架桥作用机理(图2) 当加入少量高分子电解质时,由于胶粒对高分子物质有强烈的吸 附作用,高分 子长链一端吸附在一个胶粒表面上,另一端又被其他胶粒吸附,形成一个高分子链 状物。高分子长链像各胶粒间的桥梁,将 胶粒联结在一起形成絮凝体,最终沉降。 (3) 沉淀物卷扫作用机理(图3) 当水中加入较多的铝盐或铁盐等药剂后,在水中形成高聚合度的 氢氧化物,可 以吸附卷带水中胶粒而沉淀。 图1固体微粒的双电层结构 1 / 12 高分子聚合物胶体脱稳胶体 图3沉淀物卷扫作用机理 本次实验选择铝系絮凝剂(硫酸铝 Al 2(SO4)3)。铝离子在水溶液中 首先形 成水合离子,也可以视为水分子作配位体的络合离子,通过水合离子的酸性离解即 水解作用生成氢氧化物或羟基络离子。然后通过羟基桥联作用,把单核络合物转化 絮凝体 为多核羟基络合物,多核络离子可 通过水解使生成物的电荷降低,羟基数增加,生 成更高级的多核络合图2高分子聚合物的吸附架桥作用 -----3 2 / 12 物。水解和羟基桥联作用的交替进行,最终生成聚合度无限大的难溶 氢氧化铝沉淀从而达到絮凝作用。Al 2(SO4)3 絮凝作用化学反应方程入 -H2O逐步为OH置换,生成氢氧Al 2(SO4)3 通过水解作用, 配位体 化物或羟基络离子 3+ A1(H2O)X X H2O 2 + A1(H2O) (OH)+ XTXT + K H2O K H3O ++A1(H2O) 9(OH)2 +H30 X-2J Al(H 2O) K3 H ( ) 3 + H3O X-3 OH + X-4K4 :0. Al(H 2O) (OH) 41 +H30+ 下: 羟基络离子通过羟基桥联作用, 合物。 把单核络合物转化为多核羟基络 2AI(H2AI(H2 2O) (OH) 5O) (OH) 5 /OH/OH [(H[(H2 2O)O)4 4AIAI ( ( OHOHZ Z ;;AI(HAI(H7 7O)O)4 4] ]4+4++ + 2 2H H2 2O O HO 5HO 5、、I OH [I OH [((H H2 2O O))4 4AI AlAI10。 仪器设备:1000ml量筒2个; 1000ml 烧杯6个; 100ml 烧杯2个; 10ml 移液管2个; 2ml移液管1 个; 医用针筒1根; 洗耳球1个; 光电浊度仪1台; 六联搅拌器1台。 实验药品:AL 2(SO4)3o 五、实验步骤 (1) 准备 6 个已经清洗和用蒸馆水润洗干净的塑料瓶(1000mL)到嘉陵江大 石桥水段的污水排放口取样。 (2) 采样后,装瓶,迅速运送回实验室进行实验分析。 (3) 将采样回的污水均匀混合, 用1000 mL量筒分别取6个水样 至6个1000 mL烧杯中,总共六组水样,依次贴好标签并在标签上一 次记录1#, 2#, 3#, 4#, 5#, 4 / 12 6#, 7#。 (4) 将配比浓度(C)为20 g/L的AL2(SO4)3分别取出0.5、1.5、2.5、3.0、 3.5、4.0mL 并分别投入 1#, 2#, 3#, 4#, 5#, 6#, 7#水样 中。 (5) 将配置好的水样置于六联搅拌器下(搅拌时间和程序已按说 明书预先设定 好)进行搅拌。 (6) 絮凝实验搅拌器以500r/min的速度搅拌30s,然后用150r/min速度搅拌 5min,最后以80r/min 的速度搅拌10 min。 (7) 搅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 矶花”形成的过程以及 航花”的外 观、大小、 密实程度等。 (8) 搅拌过程完成后,停机,静沉 15 min,观察并记录矶花”沉 淀的过程。 (9) 静止15 min后,用医用针筒取出上清液,并用浊度仪测出剩余浊度,记 入表1中。 (10) 比较第一组6个水样的实验结果,根据 6 个水样所测得的 剩余浊度值, 以及水样絮凝沉淀时现象观察记录的分析,对最佳投药 量所在区间做出判断,缩小实验范围为 3.0 左右,然后,加药量取2.5、 2.7、2.9、 3.1、3.3、3.5 mL 的浓度 C 为 20 g/L 的 AL2(SO4)3。重复以 上实验步骤。 六、原始数据记录 絮凝剂的投放量与水样的剩余浊度的原始记录见表 矶花形成及沉淀过程描述见表 1,絮凝过程中 2 5 / 12 实验 编亏 絮凝剂名称 AL 2(SO4)3 表1实验中各个指标的测定数据记录表 原水浊度原水温度 10.1(第一次) 10.1(第二次) 2# 1# a 0.5 10 7.54 6.4 3# X2 2.5 50 0.73 6.4 3# X2 2.5 50 0.63 6.4 19 4# X3 3.0 60 0.61 6.4 4# X3 2.6 52 0.64 6.4 原水PH值 6.4(第一次) 6.4(第二次) 5# X4 3.5 70 0.49 6.4 5# X4 2.7 54 0.71 6.4 6# b 4.0 80 0.8 6.4 63 b 2.8 56 0.82 6.4 水样 编勺 代号XI 1.5 30 3.52 6.4 2# 第一次投药量 剩余浊度 mL mg/L 沉淀后PH值 水样 编勺 代号1# a 2.3 mL mg/L 46 0.59 6.4 XI 2.4 48 0.55 6.4 第二次投药量 剩余浊度 沉淀后PH值 表2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表 实验 编亏 水样 编亏 1 2 3 4 5 6 1 2 观察记录 小结 矶花形成及沉淀过程描述 矶花几乎没有形成 局5、6水样后出现混浊,矶花小而不密实,数量比 样少些,悬浮在水中,沉降慢。 很快出现混浊,矶花大,密实度良好,数量仅次于 3水 4水样, 第 一 投药量在 3.0mL杠量 沉降速度快,沉到底并堆积在一起。 很快出现混浊,矶花小,密实度最好,且数量最多,沉速最 快。 局3、4水样后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