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儒家思想
《易经》与儒家思想之渊源《易经》与儒家思想之渊源 探究儒家思想之起源, 古人把这一工作称为原儒或说儒。 自两汉迄于今, 治儒学者多有论及。 概言之,主要有如下七说。一是以《淮南子·要略》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文武周公之道说, 二是以《史记·太史公自序》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六经说,三是以《汉书·艺文志》为代表 的儒学“出于司徒之官”说,四是以章太炎《原儒》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达、类、私”三 科说,五是以胡适《说儒》为代表的儒学渊源于殷之遗民说,六是以冯友兰《原儒墨》为代 表的儒学渊源于“教书相礼”之职业说,七是以徐中舒《甲骨文中所见的儒》为代表的儒学 渊源于宗教性职官说。统观以上诸说,可以发现,前人或时贤原儒多是就儒的最初职业角色 作文章,而对儒学思想之发生或鲜有论及,或论之不详。笔者认为对儒家思想渊源的追溯, 不应在儒者的身份问题上作太多的纠缠和逗留,而应着力于探讨儒家作为一种学说的起源。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认为儒家“以六艺为法”,《汉书·艺文志》说儒学“游文于六经” 之中,而六经之中, “易为之原”。基于此,我们认为,作为一种思想学说的儒家,其源头 就出自《易经》。 一、《易经》的比辅亲和思想与儒家和合思想之萌芽 儒家思想的实质与核心是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其言仁义、性命、天道,皆落脚 于此,因此,儒家哲学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实践哲学。从此出发考察《易经》,不难看出, 儒家哲学的基本内容在《易经》中已经以萌芽的形式大量存在了。我们首先在《易经》中发 现的是儒家和合思想的萌芽。我们认为, 《比》卦就是《易经》作者所追求的和睦亲善和安 定互助的社会环境的政治理想的显现,也是儒家所倡导的“和合”精神的源头。 《比》卦辞云:“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从字义上 看,比义为亲辅。二程把《比》所体现的《易经》作者的政治理想的内涵揭示得极为透彻。 其云: “比,吉道也。人相亲比,自为吉道。” “所比得元永贞则无咎。元,谓有君长之道。 永,谓可以常久。贞,谓得正道。上之比下,必有此三者;下之从上,必求此三者,则无咎 也。人之不能自保其安宁,方且来求亲比,得所比则能保其安。当其不宁之时,固宜汲汲以 求比。若独立自恃,求比之志不速而后,则虽夫亦凶矣。” [1](第 738 页)由此可见:《比》 卦辞中的“元、永、贞”,实为比之为道的基本内容。比是保障国家万民平安稳定吉利的基 本方略,是古代领导者必须遵循的君长之道,得此正道就可保国治民安。因此,从《比》的 卦象和《易经》作者立《比》卦的宗旨上看,《比》卦所彰显的基本精神无疑与儒家相通。 该卦的初六爻曰:“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孚者,信也,信 之在中也。“信”是后世儒家的基本伦理范畴,亦为儒家伦常之一。因此, 《易经》作者多 次提到“孚”,表明了《易经》与儒学的贯通。但值得注意的是,从《易经》的“孚”既可 以引申出后世道家的哲学路线, 也可以引申出后世儒家的哲学路线。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 解 “孚” 。 如果把 “孚” 仅仅视为主体存养的方式方法, 就走向了道家一途。 如果不是把 “孚” 仅仅视为一种道德手段,而是落脚于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则走向儒家一途。事实上,后世儒 家和道家对“孚”的不同诠释和践履,在《易经》那里都以萌芽的形式存在了。 《易经》作者以“孚信”系于《比》卦之初爻,意在说明“相比之道,以诚信为本。” [1](第 739 页)人与人之间相亲辅,必须心怀信诚。以信为始,亲辅于人,才不会有什么咎 害。故程颐云:“比之始,必有孚诚,乃无咎也。孚,信之在中也。诚信充实于内,若物之 盈满于缶中也。……若诚实充于内,物无不信,岂用饰外以求比乎?诚信中实,虽他外皆当 感而从来。孚信,比之本也。”[1](第 739-740 页)朱熹承袭程说,认为:“《比》之 初,贵乎有信,则可以无咎矣。若其充实,则又有他吉也。” [2](第 86 页)汉人荀爽以象数 解释此爻,认为初六以阴居阳,处于失位不宁之时,但其以信诚之心,上比于五,因而变化 而得正无咎。同时,九五圣王之信广被四海,于是,虽异域殊俗之人,亦来亲辅。[3](第 134 页)可见,“孚信”原则在《比》卦中是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来使用的。六二爻曰:“比 之自内,贞吉。” 此爻以阴居内卦之中位,柔顺,中正,又与外卦九五阳刚相应。 《易经》 作者以此立象, 意在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亲辅, 应发自内心, 首先应在群体内部注意和睦团结; 对外亲辅时,则应坚持一定的主动性,坚持纯正的动机,如此而往,结果定然吉利。六三爻 曰:“比之匪人。”意谓当人处于小人的围困之中,此时若盲目地汲汲以求比,定然有失, 此非君子自重之道。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亲辅,应注意对象的选择。六四爻曰:“外比之, 贞吉。”六四爻以阴居阴,是为当位得正,外比于九五之贤,故云:“贞吉。”当位得正, 又审时度势,舍弃初六, 与阳刚中正位居九五的圣君相亲。但是, 追随亲辅比自己贤明高尚 的人,一定要有纯正的动机。只有心诚意正,恪守正道,才会吉利平安。九五爻曰: “显比, 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比》卦以九五爻为卦主,盖卦唯此一阳居尊,为上 下所比附者也。《易经》以“天子不合围”喻九五之光明正大与公正仁义。所谓“天子不合 围” , 指天子狩猎只是从三面围追禽兽, 从而舍弃前奔的逃命者, 只捕杀迎面而来的投网者, 有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之意。[2](第 88 页)该爻以天子不合围的好仁之德喻君主待人, 应光 明正大,仁义无私,以此立象旨在警示君主应仁慈爱民。上六爻曰:“比之无首,凶。”王 弼注曰: “无首, 后也。 处卦之终, 是后夫也。 亲道已成, 无所与终, 为时所弃, 宜其凶也。 ” [4](第 263 页)元人王申子曰:“五以一阳居尊,四阴比之于下,故《彖传》曰:下顺从也。 而上六孤立于外而不从,岂非后夫之象?” [5](第 106 页)因此,上六爻虽有亲附4 之意, 但自视甚高,恃才孤傲,行动迟缓,违背了亲辅的原则,故有凶险。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比》卦实际上讲的是人与人之间,领导者与被领导 者之间亲密比辅的道理。 它既是对个体修养的道德要求, 也是古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本方 略。贯彻《比》卦的主旨就是:对内如果做到和睦亲善,就会吉利平安;对外若能做到和睦 亲善,就会天下咸宁。张善文先生认为,比道有三大要素:一是选择比附的对象必须慎重; 二是应当比附于德长之人;三是亲比之时宜速不宜缓。张先生的这一概括,可谓深得《比》 卦之精要。[6](第 87 页)统观《比》之卦爻辞,可以发现其卦辞和六三爻辞,说的是选择比 附的对象要慎重,初六、六二、六四之爻辞说明亲比之时宜比附于德长之人,宜心诚意正, 恪守正道;九五爻表明亲比之时,宜光明正大,宽厚仁和;上六爻则说明亲比之时,宜速不 宜缓,宜诚不宜伪,宜信不宜诈。因此,我们认为, 《比》卦实际是蕴含着后世儒者孜孜以 求的和睦亲善的大同的社会政治理论,也是后世儒家所倡导的“和合”精神的源头。 二、《易经》的敦知临民思想与儒家仁政思想之萌芽 我们认为,《临》卦中阐述了治国安民的具体策略。从《临》的卦爻辞对治国安民 策略的描述中, 我们不难发现, 儒家仁政爱民、 正身律己和注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