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大多官二代只能延续一代富贵
曾国藩曾国藩: :大多官二代只能延续一代富贵大多官二代只能延续一代富贵 中国的家书,也是一种教育体制,写得好,能变成教材,不只跟家人分享, 还跟天下人分享,不只跟当代人分享,也跟后来人分享。这有个前提,写家书的 人必须混得很成功,成功才有说服力,曾国藩家书在上世纪初卖得一版再版,主 要是因为办湘军,办洋务,鏖战长江那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给他的书打了最 好的广告。诸葛亮也喜欢写信,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他家书 中的招牌用语,淡泊也好,宁静也罢,后人能点击亿万遍,还不是诸葛丞相那番 风云事业,给这两句话打了广告? 我很喜欢读以上二公的书信,不过,过去读的是励志,如今读的是心态,写 家书能教育人, 其实反之可观照写信人的心态,诸葛公与曾公写家书的心态又如 何呢?文/刘黎平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说曾老师是曾国藩,半点也不过分。曾老师从穷山冲走到北京,走到南京,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喜欢开讲人生课 走到侍郎,走到两江总督和中堂大人,真是标准的曾国藩版本奋斗道路。 通过考试成功的曾国藩喜欢谈考试,又借着自己考试成功的经历好为人师。 你看曾国藩曾老师,通过考试落户北京,当了公务员,生活还不错,道光二十四 年, 在北京前门内西边碾儿胡同租了二十八间房子, 月租三十串钱。 五月十二日, 觉得生活很幸福的曾国藩,给家里弟弟写了封信,已是翰林院侍讲的他,在信里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头唠叨的却还是考试那点事。他想起五年前那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 , 感叹“幸而早得科名,未受其害” ,说自己幸亏早年就中了功名,没有复读,不 再被那些年复一年的八股复习教材毒害, 这明显是考试后曾国藩那种心有余悸的 精神状态。 各位早年厮杀过高考独木桥的 60 后、 70 后, 不知道有没有同样的心路历程, 直到今日,还经常梦见自己参加高考,或者狂做复习资料。 自己考试成功了,为显示谦卑,却喜欢安慰别人,老曾也时不时露出这种看 曾国藩喜欢谈考试 似谦虚,实则得意的曾国藩心理,他说:亲爱的兄弟们,不要被一张考试卷子耽 误了你们的终身,我所寄希望你们的,不是在于能否考取功名, “奈何亦以考卷 误终身也?” “吾所望于诸弟者,不在于科名之有无” ,不要老盯着一张试卷,而 是“当务其大者远者” ,做人要大气些,在功名时代,考不上功名,你又能大到 哪里去,远到哪里去?自己过关了,却劝还在这条道路上苦苦挣扎的人要超然, 这是明显的曾国藩口吻。 成功的曾国藩, 话特别多, 爱唠嗑, 谈学习方法, 谈人生境界, 谈奋斗目标。 还是上文提到的道光二十四年,当时的老曾才 33 岁,人生历练还不丰富,但因 为官场混得太顺了,急于要和远在家乡的弟弟们分享自己的喜悦,老曾同志一再 给家中写信。我查了一下,除了这一年的五月十二日,老曾还在八月二十九日, 九月十九日,十月二十一日,十二月十八日给家中弟弟去信,发帖子上瘾,都成 “家书控”了。 2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除了第一封信问点家中近况,报告自己在京近况外,其他讲的都是曾国藩心 得,都是曾老师给弟弟们上函授课。例如九月十九日写的信,其实信里头就两件 事: 赞许四弟与一个叫刘霞仙的人一起读书,读书不长进不能归咎于自己生活的 地方太小太封闭, “是不得归咎于地方之局促也” ,就是要弟弟们不要计较什么重 点学校。 很简单的两件事,被曾国藩老曾牵扯出很多的人生大道理来,什么“苟能自 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老曾坐在京官的位置上,讲 这番话自然不腰痛,但是对于窝在穷乡僻壤的人来说,这番话是当不了饭吃的, 不借助于人,真是事事难为,弟弟们还指望你拉一把呢, “何必借助于人”全是 忽悠话。 至于读书不要选地方选学校,这话也不靠谱,老曾,想想你的老对手全哥, 给弟弟们开课引抗议 后来这些弟弟,全是靠办湘军的老曾拉上来的。 就是因为没有读名校,没有名师指点,结果读书老是一根筋,过不了大考,只好 自己创业搞太平天国。 把老弟们教训了一番,老曾又痛心疾首地说,咱爹死得早,我这个做哥哥的 没能教育好你们,这是我最惭愧的地方。接着又说,别人跟我打交道,都能被我 教导好, “他人与余交,多有受余益者” ,就是你们几个弟弟不长进,我“深愧” 3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又“深恨” ,老哥我再给你们一个机会,我这次给刘霞仙也寄了一封信,你们把 它拷贝一份,也好好学习学习我的讲话精神。 在京城里当厅级干部的老曾,隔三岔五写信给弟弟们上课,弟弟们也被恶心 得不行了,于是集体联名写信抗议:老大啊,我们不想听你嘀嘀咕咕上课呀。老 曾的脸皮厚度还是有限的, 收到抗议信后, 也觉得脸红, 于是停开了家书函授课。 曾国藩家书节选: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 好, 而犹未纯熟, 自七月初一起, 至今则无一日间断。 每日临帖百字, 抄书百字, 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 《归震川文集》四十卷, 《诗经大全》二十卷, 《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 曾国藩的家书口味很重,重就重在励志上,老曾会围绕励志这个课程加很多 曾氏励志:爱爆炒爱加料口味重 清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与诸弟书 的“油盐酱醋” ,将一盘“励志菜”炒得色香味俱全,让励志男们吃了又想吃。 例如讲艰苦朴素, 孝悌谨慎, 这本是件很清淡的事, 老曾却能炒得花团锦簇, 热热闹闹。 我们读他在道光二十九年写给弟弟们的信:“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 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 矣。 商贾之家, 勤俭者能延续三四代; 耕读之家, 谨朴者能延五六代; 孝友之家, 4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 老曾会包装呀,对官二代富二代的热闹繁华,他迎头一桶冷水,用只能延续 一两代的冷言冷语,将一团火热浇灭了;而对“谨朴” “孝友”之家,他就狂添 柴火和佐料,将个枯燥清淡的道德说教炒得火热,而“可以绵延十代八代”的诱 人前景,就是他添加的柴火和佐料。读家书的人,被这个“十代八代” 、千秋万 代的前景所诱惑,就会热血沸腾,发誓要孝友持家。 例如讲读书,咸丰八年八月三日写给儿子曾纪泽的信,说的是读书要深刻体 会其境界,要亲切。老曾这位做爸爸的,生怕儿子不能明白他的教诲,用尽了很 多“佐料”来让“读书”这盘菜津津有味,而这些佐料就是比喻手法。什么“如 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 , “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 如鱼、如濯足” ,比喻一大箩筐,尽是些花呀、稻呀、鱼呀的景象,好似听孟庭 苇的歌,让励志男们觉得读书是件很有美感的事情。 重口味其实也是单调的口味, 摒除其他任何味道, 在某一个味道上猛下功夫, 曾氏家书是剁椒鱼头 爆炒到极致,就好像路边摊点的炒米粉。例如在官场做人是件很复杂的技术活, 老曾却重火猛炒一个方面,将这件技术活炒得很可口。有一回老曾的弟弟曾国荃 来信抱怨同事们的脸色难看,老曾马上回信批评他:别人脸色难看,归根到底先 是你自己脸色难看。 言下之意似乎就是只要自己脸色好看了,别人的脸色也跟着 好看了。在这里,老曾分明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清朝官场人事关系这条臭 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