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高级人才认证分离期与婴幼儿心理发展
分离期与婴幼儿心理发展 摘要:笔者认为,婴幼儿分离期的分离焦虑属于婴幼儿与所依恋对象分离时的正常反应, 只要父母、老师适当引导,帮助是可以缓解的,但分离焦虑如果不能及时地矫正或缓解,持 续时间过长就会导致高焦虑持续, 最终形成分离性焦虑障碍。 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机能和心 里发展,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分离焦虑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如气质类型、遗传、创伤、 不良的亲子依恋关系等, 而亲子依恋类型对分离焦虑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从亲子依恋类型分 析出发, 根据不同依恋类型下的分离焦虑状态提出缓解分离焦虑, 预防分离焦虑障碍的矫正 方法,帮助婴幼儿顺利的度过分离期。 关键词: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障碍依恋类型入园焦虑矫正 1 目目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绪论. 3. 3 1.11.1论文背景论文背景 3 3 1.21.2相关领域成果相关领域成果 3 3 1.31.3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4 4 1.41.4研究内容研究内容 4 4 第二章第二章 论文主体论文主体. 4. 4 2.12.1研究对象范围研究对象范围 4 4 2.22.2婴幼儿分离期心理发展特点婴幼儿分离期心理发展特点 5 5 2.32.3分离焦虑概念及产生原因分离焦虑概念及产生原因 6 6 2.42.4婴幼儿的分离焦虑障碍及症状婴幼儿的分离焦虑障碍及症状 7 7 2.52.5分离焦虑障碍评估分离焦虑障碍评估 7 7 2.62.6依恋的概念及不同依恋类型与分离焦虑的关系依恋的概念及不同依恋类型与分离焦虑的关系 8 8 第三章第三章 结论结论. 10. 10 3.13.1重视父亲对缓解婴幼儿分离焦虑的作用重视父亲对缓解婴幼儿分离焦虑的作用 10 10 3.23.2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 10 10 3.33.3了解儿童的气质类型了解儿童的气质类型 11 11 3.43.4从依恋类型提出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矫正策略从依恋类型提出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矫正策略 11 11 3.4.13.4.1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 11. 11 3.4.23.4.2 反抗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12. 12 3.4.33.4.3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 12. 12 3.4.43.4.4 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 12. 1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3. 13 致致谢谢. 15. 15 2 第一章绪论 1.1 论文背景 婴幼儿分离期出现的分离焦虑是一个普遍存在于新入园幼儿中的心理问题, 当家长把新入园幼儿送到幼儿园并离开之后,幼儿们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 所谓焦虑, 指的是个体在预感潜在的危险或不幸时,所产生的强烈的负性情绪和 紧张的神经症状(Barlow,1988)。根据 2001 年崔松鹤调查,发现幼儿园中出现 焦虑反应的幼儿占了一半左右,入园过一个月以后仍表现有“焦虑反应”的幼儿 仍有20%。另外有研究表明,幼年时期长期、严重的分离焦虑如处理不当,会 发展成分离焦虑障碍,成年后可能会患有恐惧综合症,影响今后的生活工作,为 一生留下祸患。因此有必要找到科学的矫正方法,帮助婴幼儿顺利度过分离期。 1.2 相关领域成果 分离焦虑障碍的矫正研究者主要是心里医学专业的研究者和焦虑领域的研 究者。 心里医学研究者认为,焦虑障碍的矫正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和心里治疗为 主, 其中心理治疗占主导地位。 心理治疗方法中被认为最有效的是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不良认知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期心里治疗方法。 如 朱慧、潘江宁( 2009)等从儿童自身发展水平提出可通过对幼儿的认知干预、行 为技能干预来实现纠正目的。翁晖亮(2004) 、潘齐叙(2008)等认为,对儿童 焦虑障碍的缓解应以心理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对于处于分离敏感期的幼儿 则不提倡药物治疗。国外梅肯鲍姆提出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则被广泛认同。教育 领域的学者对儿童分离焦虑障碍的矫正则从教育的视角提出了正面影响的措施。 如孟丽梅提倡缓解幼儿分离性焦虑可综合应用熟悉环境、预入园、提提供环境支 持三方面的教育策略;赵宜君(2009)则对家园配合、入园方式、教师主导作用 及家庭教育提出了教育建议;祁海芹(2003)也是从家长、教师、家园合作的教 育策略角度探讨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矫正措施的。 教育领域对幼儿分离焦虑障 碍的矫正措施可以概括为如下三方面,一是教师改采取具有正对性的教学策略; 二是家长通过率入园转变提高幼儿的入园适应性;三是加强家园间的合作沟通。 3 在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实践研究中,幼儿教师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刘 昕(2007) 、姚燕嫔、黄真猛( 2007)等人的研究探索了各种具体可操作的措施。 她们分别从教学方法、环境创设、教师行为、入园准准备、家长行为等方面提出 了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相关策略, 认为分离性焦虑的预防及矫正是入园适应性的 重要方面。教师应该重视幼儿分离性焦虑的预防及矫正。王静、宋荧荧(2003) 认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对幼儿分别采用心理疏导法、分散注意法、精 神鼓励法、家长配合法等进行疏导。赵怡芳、汤燕辉( 2009)等则结婚安利对缓 解分离焦虑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方法。 1.3 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方法,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 叙述并解释出来。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解释各家观点及研究成果。综合分析 后选取关键因素,深入分析,为解决当下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策略。 1.4 研究内容 确定论文的研究对象及范围, 综合分析婴幼儿分离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并从分 离期常见问题——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障碍出发,深入分析分离焦虑的原因及分 离焦虑障碍的特点与评估方法。从分离焦虑(障碍)的原因中选取主要因素—— 亲子依恋关系, 提出安全型依恋关系的重要性,根据不同类型亲子依恋关系下分 离焦虑的不同特点提出相应的矫正方法, 并为当下普遍出现的入园焦虑问题提出 中肯的意见。 第二章主体 2.1 研究对象范围 严仁英等认为婴儿期或称乳儿期,从生后 28 天到 1 周岁,幼儿期,1-3 周 [1]岁。 林崇德等,发展心理学认为:0-3 岁一般称为婴儿期,学龄前期(又称学前 期)是指儿童从 3-6、7 岁这一阶段。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又称为 4 幼儿 (或学前儿童) 。 本篇论文选取林崇德的观点, 将婴幼儿研究范围定为 0--6、 [2]7 岁。 2.2 婴幼儿分离期心理发展特点 Bowlby 最早对婴幼儿分离焦虑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描述, 提出婴儿 7 到 24 个月时是分离焦虑表现最明显的时期。 到婴儿期以后, 尤其是到了学前期, 儿童的分离焦虑渐趋减弱。 虽然此时儿童在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依恋对象不在 场时的不安全感, 但其身心发展进一步成熟 , 探索周围世界和满足好奇心的欲 望和需求显著增强, 对分离也表现出了更大的容忍力。[3] 近年的研究发现, 不论文化背景和喂养条件如何 , 分离焦虑首次出现的时 间都具有显著一致性, 它超越了喂养条件并相对独立于儿童的经验 , 具有跨文 化一致性。 在儿童 7-8 个月时, 一般都会表现出分离焦虑的行为反应。 但对 3 岁 和 3.5 岁儿童分离焦虑临床、亚临床或非临床水平的纵贯研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