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现代文一轮专题复习--审美主题练
审美主题练审美主题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以丽为美”是秦汉审美意识的核心, 体现了秦汉时期(尤其是两汉时期) 人们“乐享 生活”的热情。 这种“以丽为美”的审美意识, 蕴藏在秦汉时期的书法、 雕刻、 舞蹈、 音乐、 文学等多种艺术中。 秦汉时期的书法艺术得到了相当的发展, 其篆刻典正和谐, “缪篆”增省笔画而加之鱼、 鸟、虫、龙等形象的笔画,将作为生活用具的印章装饰美化,方寸之地讲究自然雕饰,尽显 富丽堂皇与典雅古奥之美。 现今遗存的秦汉雕塑, 其表现对象则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多方面呈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内容,具有鲜明的生活化、世俗化气息。 秦兵马俑依据现实军容而作,其力量美和秩序美体 现出秦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兵马俑上色考究,色彩繁复,其颜料达13 种之 多,可谓色彩绚丽。 在汉代,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均通过雕塑呈现出来,表现人们日常生活 内容的作品越来越多,这说明秦汉雕塑(尤其是汉代雕塑)出现了一个生活化、世俗化和娱 乐化的发展趋向。而秦汉瓦当作为宫殿屋顶的基本建筑材料, 以实用性为基础,辅以刻绘和 文字,也追求象征意蕴和装饰美。 秦汉艺术这种表现日常生活之美的特点, 更直观、形象地体现在舞蹈和音乐艺术中。 汉 代宴会乐舞以长袖折腰舞为主体, 其舞姿流动多变, 要求丽人、 丽服、 丽容与丽姿完美合一, 司马相如形容其为“丽靡烂漫”, 可见其美丽的程度。 舞蹈结束后, “观者称丽, 莫不怡悦”, 说明了舞蹈对观众的怡情作用。 汉代公众乐舞以鱼龙漫衍舞为代表。 这种舞蹈与杂耍、 幻术、 音乐等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活动同时演出, 趋丽尚奇,制造出眩目惊心的美感。 汉代音乐创作 注重时代的生活背景,使音乐表达的思想情感更加真切。 汉代是世俗音乐兴起的时期, 雅俗 相融、俗胜于雅,更适合表达主体多样的情况。汉代统治者多出身草莽,喜好世俗音乐。由 1 于统治阶层的爱好,世俗音乐逐渐取代了先前雅乐的位置,成为这一时期音乐体系的主体。 汉赋亦以丽为美。以视觉感知为核心, 是汉赋丽美产生的直接原因。 汉赋作者多为言语 侍从,对所遇宴饮盛会加以记录和描绘,用得最多的感官知觉便是视觉。所以,汉赋的丽美 体现的多为统治阶层日常生活的奢侈享受。 萧何说: “天子以四海为家, 非壮丽无以重威。 ” 对汉代统治者来讲, 丽是关系到统治根基的大事, 只有将一切都壮丽化, 方能显示天子威仪。 汉代人对日常生活丽美的追求, 由此可见一斑。在这种审美趣味的统合下, 在天人合一思想 的促进下,赋家将神话与历史、想象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等融为一体,在超越时空、消泯自 我中获得对事物整体性的感悟,这是汉赋丽美形成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邱孝军《秦汉时期的审美意识》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将作为生活用具的印章装饰美化, 使其尽显富丽堂皇与典雅古奧之美, 体现了秦汉先民对 生活的热爱。 B.汉代雕塑出现了生活化、 世俗化和娱乐化的发展趋向, 说明其表现日常生活内容的雕塑作 品越来越多。 C.汉代长袖折腰舞和鱼龙漫衍舞都要求丽人、 丽服、丽容与丽姿完美合一, 均有眩目惊心的 美感。 D.汉赋作者都是言语侍从,他们的视觉感知是汉赋丽美产生的直接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B.本文通过对秦汉时期的多种艺术形式的分析, 揭示了秦汉时期“以丽为美”的审美意识特 点。 C.文章引用萧何的话,证明了汉代统治者对“壮丽”的重视。 2 D.文章用具体生动的事例说明了汉赋也“以丽为美”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缪篆”的富丽堂皇与典雅古奧之美是秦汉先民追求“以丽为美”的结果。 B.“观者称丽,莫不怡悦”,说明了观众是以“丽”为标准来评价舞蹈的。 C.在秦汉,“以丽为美”的审美理念深入人心,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D.由于汉代统治阶层多出身草莽, 喜好世俗音乐, 汉代音乐由之前的雅胜于俗逐渐发展成为 俗胜于雅。 1.A. (B, 因果倒置; C, 原文只说了“长袖折腰舞要求丽人、 丽服、 丽容与丽姿完美合一”; D,原文是“汉赋作者多为言语侍从”) 2.D(没有具体生动的事例) 3.C(文中并没有比较这两种理念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 超越三种。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 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 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即原本有 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我体, 从而成为审美对象。二是自创形态。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 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 形。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3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 觉的。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 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 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 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 有很大的不同。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 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 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 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 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 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 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 陆游咏梅云: “驿外断桥边,寂寞 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 了,因为这中间寄富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 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 成为 佛教的最高层次。 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 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 王国维同时还使用意境这个概念。 境界比之意境更适合作 为美的最高形态。首先, 意境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 生修养中。因为市美不只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它渗透在人的全部生活中。其次,意境,从字 面上看,见出意与境的两分,而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而更能见山审美的本质——天人合 一,物我两忘。 当我们进入境界时, 我们从情象中超越出来, 从意象中超越出来, 进入只可体会难以言传的. 其美妙的境地。 (摘编自陈望衡《谈审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4 A.一种原生形态的对象要成为审美对象, 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 才能成为审美主体情感 的载体。 B.意象与情象都源于审美主体的创造, 情象的创造主要是情感起作用, 而意象的创造则需要 想象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