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重庆2021级高二下期中考试历史含答案
20212021 年重庆市年重庆市 20212021 级高二下期中考试级高二下期中考试 (历史)(历史)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殷墟卜辞中的“东土”一般认为是指以今山东省为中心,包括苏北、河北的部分地区。 根据考古发现,商代晚期“东土”地区商文化聚落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 A.商受到周威胁被迫东迁 C.区域文化融合趋势加强 2. 商代疆域由国王直辖区与区域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周初 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由此表明() A.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 C.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 3.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 公 里) 、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 公里) 、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 公里) 、子男都城五 里(边长 1.7 公里)的都城建制。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B.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地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4. 据《春秋左传》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 卿无私,古之制也。”材料表明() A.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 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 5. 《礼记·大传》 :“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 严,宗庙严故重社稷”。材料旨在说明() A.宗法制的合理性 C.世袭制的重要性 6. 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 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 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的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 法制() B.分封制的必要性 D.立嫡制的合法性 B.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 D.儒家伦理决定王位继承 B.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 D.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 B.海外贸易逐渐兴盛 D.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试卷第 1 页,总 18 页 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B.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7. 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 归政成王。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 B.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 C.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 D.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 8. “籍田”为古代吉礼的一种。即由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各代多行之,即在国 都南面近郊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返) ;按品秩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 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大夫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 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据此判断“籍田” 之礼() A.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 C.体现统治者重农抑商 9. 齐桓公在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获得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资格 后,他要效仿古代帝王“封泰山,禅梁父”,但被管仲极力劝阻,未能成行。这反映出 当时() A.西周社会结构根本改变 C.齐国内政被卿大夫操纵 10. 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 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A.车战只有贵族参与 C.车战是主要的战斗形式 11. 据《商君书》所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 而王。”依据上述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此史料可以作为神农氏真实存在的史证 B.农耕生产方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C.上古时期已经出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D.神农氏建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试卷第 2 页,总 18 页 B.形成于西周时期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B.管仲在政治上思想保守 D.传统文化影响政治取向 B.车战依然受到“礼”的约束 D.车战有形式化的倾向 12. 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有“祭鬯至 百卣(音同有,酒器)”的记载。这说明当时() A.家庭手工业的形成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13. 《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 先公先王)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 反映了() A.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B.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 C.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 D.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4. 《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 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 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 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B.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C.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D.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15. 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 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 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 B.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 C.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 D.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 16. 《吕氏春秋》中提到“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等; 李斯《谏逐客书》中也提到“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对这些现象合理的解读是先秦时 期()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政治中心开始东移 试卷第 3 页,总 18 页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B.有些地方产品开始有知名度 D.商业经济发展开始超过农业 17. 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 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A.促进了坊市区制度的形成 B.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18.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同类事件的历史叙述。 记述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 “农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 “凡国野之道……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 国,国以富强。”(魏·李悝语)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诸侯国重视经济的管理 C.当时出现文化繁盛局面 19. 下表为有关甲骨文与金文的比较。据此可知() 项目 时间 识别 字数 用途 甲骨文 盘庚迁殷至纣辛亡国 一千多 金文 殷商晚年至战国之末 一两千 B.秦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齐魏积极发展商品经济 出处 《管子·小匡》 《商君书》 《周礼·地 官·遗人》 《汉书·食货 志》 占卜颂扬功烈庆赏,多有子孙永垂后世 之意 祀典、赐命、征伐、契约、铭刻, 结尾常见“其子子孙孙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