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课时: 1 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书法的起源与发展的基 本情况,加深学生对祖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认识。 2 能力目标:初步了解中国书法的起源和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脉络, 了解各种书体演变的大致情况和各历史时期主要书家及代表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体验和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 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中国书法的起源和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脉络,各种书体 演变的大致情况和各历史时期主要书家及代表作品。教学难点: 各历史时期书体演变及风格、特征的认识和把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互致问候,目视学生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放出书法作品。 师:同学们都知道, 书法是我们中国的国粹,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非常悠久的 历史,至今仍放射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有关书 法艺术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三.进行新课: (一)引导学生分析早期文字符号的特点。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本第24 页第二段落 “书法意识起源于涂抹 和刻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书画同源。仰韶文化陶器只就有刻划的 图形和符号,学者认为这就是简单的文字。而且这种符号是用刀刻 出来的。刀痕非常清晰。这表明五千年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 已经以刀代笔,创造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 2.播放多媒体幻灯:远古时期的文字符号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早 期文字符号的特点。设问1:这些文字符号的字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象形。 3.通过播放多媒体幻灯,举例说明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庖牺氏八卦造字、神农结绳造字和仓颉象形造 字等说法,但谁也不能断言。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在出世并投 入使用之后,有一个成熟过程,在这段道路上,是靠实用价值和审 美价值这两条腿前进的。 早在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 期,先民们就已经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用笔来描画或者作记号。倘 若“书画同源 “之说有道理,那么文字史或者书法史起码不晚于此。 书法意识起源于涂抹和刻划,就是古人所说的书画同源。仰韶文化 陶器中就有刻划的图形和符号,学者认为这就是简单的文字。而且 这种符号是用刀刻出来的,刀痕非常清晰。这就表明五千年以前居 住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经以刀代笔,创造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 想感情了。 绘画以象形为基础,文字也是以象形为基础,象形就是“文”,事物 的纹理结构,在 “纹”的基础上再加上符号就变成“文字”。单个的文 字创造多了,把它们按一定的法则联接在一起,就成了词和句,把 它们用 ”笔”记录下来就是 “书”。而用美的方式书写出来就是通常所 说的“书法”。可见中国书法就是书写汉文字的艺术。 (二)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1.甲骨文:播放多媒体幻灯,欣赏、说明。 甲骨文,主要是刻划而成的,从书法角度欣赏,已经完全具备了章 法、结体、用笔等主要构成因素。如现藏历史博物馆的一片商武丁 时期(公元前 13-12 世纪)的牛胛骨,上面刻字多达128 个,记述 丁酉日商边之事,刀法灵秀,变幻莫测,奇趣丛生。甲骨文的章法 或整齐或错落,结体或规则或随意,线条或纤弱或刚劲,这除了所 使用的工具材料的客观限定之外,不能否认其主观审美趣味和“书 法意识 “。另如祖庚祖甲时期甲骨、廪辛康丁时期甲骨、武乙文丁 时期甲骨等,亦各具气象。有意思的是,少数甲骨不是刀刻,而是 用朱书或墨书所写, 这证明,当时已开始使用毛笔之类的书写工具。 2.金文:播放多媒体幻灯,《母戊方鼎》和宣王时期的《毛公鼎》 欣赏、说明。 周代,金文为主要的书体存在形式与书法表现形式。金文,又名钟 鼎文,是钟鼎等器物上铸造的款识文字,或阴或阳。金文在商殷晚 期(公元前 14-11 世纪)业已成熟,如《母戊方鼎》。其后西周武 王时期的《天亡簋》、《利簋》,成王时期的《何尊》,康王时期 的《庚赢卣》、《庚嬴鼎》、《大盂鼎》,昭王时期的《召尊》、 《令簋》、《令方彝》,风格渐分,甲骨文的尖刻感彻底泯灭,但 也并不拘泥于典型的肥厚笔画。西周中期,长篇金文更为普遍,如 共王时期的《永盂》、《墙盘》,懿王时期的《师虎簋》,孝王时 期的《大克鼎》,其大篆书也更显圆匀挺秀。至西周晚期,如厉王 时期的《散氏盘》,宣王时期的《毛公鼎》、《虢季子白盘》,金 文抵其颠峰,古奥浑朴,凝重大度,肥瘦自若,容与徘徊。至春秋 战国,在周代金文基础上,诸侯各自独创自己地方色彩的书法,如 《越王勾践剑》、《蔡侯尊》、《曾侯乙编钟》,字体修长,颇具 装饰和夸张意趣。 3.石鼓文:播放多媒体幻灯,秦《石鼓文》欣赏、说明。 秦《石鼓文》(亦称《陈仓十碣》、《猎碣》、《雍邑刻石》), 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石刻书法,其书体介乎古籀与秦篆之间,结体方 整而宛通,风格浑穆而圆活,是由大篆到小篆的转型期代表作。石 鼓文在唐朝初年出土于陕西宝鸡,韩愈曾作《石鼓歌》记之,因出 土早,所以对后世影响极大。 秦代墨迹,今可见者有《青川木牍》、《侯马盟书》、等。竹木简 牍和帛书,告别了钟鼎器物的依托,使书法以墨迹的形式系统地出 现了;而且,这些墨迹书体,已经由长而扁,由圆而方,开始了隶 变之先声,在同时期的器物如《楚王鼎》上,亦有此消息。秦始皇 统一六国,实施 “书同文 “,制定规范统一的书体,即“小篆“。秦始 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的《秦诏版》、《秦铜量铭》,为统 一度量衡的诏书,其书法通篇气息规整,而单字欹正多姿、大小随 意,笔画之间则多呈平行态势。《泰山刻石》为秦始皇登临峄山时 命李斯记颂其德所立,唐时已毁,现存者为宋人转刻,该篆书圆转 遒正,与《碣石颂》、《会稽刻石》、《泰山刻石》一样,为标准 秦篆,是后世小篆之祖。 4.两汉书法: 播放多媒体幻灯,《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等欣赏、 说明。 战国末期至秦,隶书虽已露端倪,在民间也已使用,但隶书独立地 占据统治地位,却在两汉,尤其在东汉。,汉隶中最具价值的,莫 过于碑刻。 西汉碑刻如《五凤刻石》 、汉莱子侯刻石, 与当时简书面目相仿佛, 其后至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 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 《张迁碑》、 《曹全碑》、、 《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乙瑛碑》、《张景碑》、 《石门颂》等等,或朴拙或秀巧,或方刚或圆柔,或含蓄或张扬, 各臻妙绝。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 “的波笔捺脚为主要 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于汉 人的艺术创造力。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 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 5.魏晋南北朝书法: 播放多媒体幻灯,王羲之的《兰亭序帖》欣赏、说明。 经由了隶书为主宰的两汉,书法至魏晋,是一个空前的丰收季节, 至此,所有书体全面问世,尤其是草书、楷书、行书的独立门户。 此一时期的书体变化也最为复杂多端,几种书体大规模地交轨并 行,而不是单线发展。也可以说,在书法的实用与艺术这两个主要 因子中,艺术因子空前活跃。启后来北碑书法体格。 书法史上所谓的 “二王“帖学派系,即出自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