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从语文素养看语文核心素养
_ _从“语文素养”看“语文核心素养”从“语文素养”看“语文核心素养” 第 25 卷 第 11 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Vol.25No.112016年 11 月JournalofMudanjiang UniversityNov.2016 文章编号:1008-8717(2016)11-0173-04DOI:10.15907/ ki.23-1450.2016.11.057 从“语文素养”看“语文核心素养”的 内涵及特征 赵 莹 莹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 西宁810008 ) 摘 要:本文在对语文素养、核心素养的发展由来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尝试对语文核心素 养进行概念界定。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语文课程学习,最终获得的较为稳定的语文 知识、语文能力及语文综合素养的集合。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发展性与阶 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探求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对语 文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语文素养;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H19 文献标识码: A 语文学科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核心教育学科,语文教育史横亘于整个中华民族教育史,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育目标和语文课程理念 也在发生着相应的改变。2011 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 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2014 年 3 月 30 日,教育部《关 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下发,文件指出:“教育部将组 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 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教学相关标准。”从语文素养到语文核心素养,本文通过对语文素 养、核心素养两个概念的梳理介绍,进而尝试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概念界定,并探求语文 核心素养的特征,以期带来一些有益启示。 一、 概念的界定与阐释 (一)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一词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0 年《人民日报》中刊载文章《新闻写作 要顾 到读和听的便利》,文中提到 “现在,读报小组的积极分子还不能全都有很好的语文素养, 报纸里文字意义不明了的地方越多,他们的困难就越大,读报小组的作用也就越小。”这 是我国见文最早的“语文素养”一词,在文中主要指读报小组的语文素养不高是读报困难的 主要原因。而在课程建设中,“语文素养”出现于 2000 年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 文教学大纲(使用修订版)》,文中着重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之间 的联系,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在 2001 年《义务教育语文课 程标准(实验稿)》中相继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在 2011 年《义务教育语 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 的基本理念,同时在课标下文对语文素养做出相应的阐释:“语文课程应该激发和培育学 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 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 收稿日期:20160506 作者简介:赵莹莹(1991—),女,黑龙江七台河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课程与教 学论专业 2014 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 173 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 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3] 我认为,“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词汇,它包括语文听说读写在内的综合能力,也包括语文 学习习惯、语文情怀、语文思维、健全人格等在内的综合素养。近年来,就语文课程到底 培养什么样的人、语文教什么、如何教等问题展开过激烈的探讨,众说纷纭,语文素养也 成为看似无所不包的万金油。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国外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流入我国,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导 向。我们的学校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社会需要语文课程承担什么样的 责任?这一系列的问题依然引发我们去思考。 (二)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最早见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项目组的《核心素养促进成 功的生活 [4]和健全的社会》,在研究报告中,将有关学生能力 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观察评估,实现对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有效反馈与指导,指导学校教 育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继而走向素质教育;[6]辛涛,姜宇在剖析经合组织和欧盟 倡导的两种主要核心素养理论外,补充了两个国外核心素养理论观点,一是以美国“21 世 纪技能”为代表的整体系统型,它阐释了培养核心素养的内容,提出核心科目要包括英语、 阅读和语言艺术、外语、艺术、数学、经济、科学、地理、历史、政府与公民等。二是以 日本“21 世纪型能力”为代表的同心圆型,内核是基础能力,中层是思维能力,最外层是 实践能力;[7]刘新阳,裴新宁对欧盟倡导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整体的把握和梳理,得出我 国要想明晰中小学核心素养能力结构,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有开阔和开放的学术胆 识与机制保证的结论;[8]刘鸿儒,凌秋千从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谈起,认为 在教育实践中必须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全面推进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 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育的转换,实施个性化教育正是基于受 教育者的核心素养培育,发掘个体蕴含的潜能,生成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核心素养,从而使 其获得个体生命特质的提升。[9]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2014 年 3 月 30 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 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下发,文件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 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中 小学课程教学相关标准。”[10]该文件的下发,对我国当前争分夺秒为“应试”这一现象指出 了新的道路,我们教育有哪些是沉没成本?抛出沉没成本之外的内容是否符合核心素养体 系构建? 2015 年 12 月 8 日,袁振国教授在厦门主讲《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专题讲座, 讲座中指出在知识化能力的关系上,实现从把知识作为手段到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转变是 核心素养关键举措;张绪培教授认为各个学科皆有核心素养,教授要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 落实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由此可见,学科间通力合作,是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 (三)语文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已发行五年,五年来语文课程专家、教研员、 各级中 素养的讨论直接指向“核心素养”,并构建了一个分别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质框架,具体包括“使用工具互动”、“在异质群体中工作”和“自主行动” 共三类九种核心素养指标条目。经合组织中 DeSeCo 项目组从功能论(或需求指向)的角 度诠释核心素养,他们认为核心素养应该有助于社会和个人获得有价值的成果产出,有助 于个体满足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核心素养不仅由个体和社会的需求决定,还应 由个体和社会的目标性质决定。二是欧盟议会和欧盟理事会于 2006 年通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