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考点热度 ★★★ 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两个来源 ①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A 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 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①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 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 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特别提醒 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 12 点时,太阳辐射 最强;地方时13 点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地方时14 点时,大气温度最高,大 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最强。 考向一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 实现了受热过程, 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 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2019 年高考复习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体排放的地面辐增强,保温高,全球 增多 → 射增多 → 作用增强 →气候变暖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 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 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 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 从而使 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 农作物免遭冻害。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 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 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还能增加昼夜温差, 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 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 大气的削 →→弱作用弱→ 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气候较晴天多、阴大气的削 为干旱→ 雨天气少 →弱作用弱→ 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 方面分析。 2019 年高考复习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 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结合下 图回答 1—2 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左图),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 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加了太阳辐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右图),其主要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1.A 2.C 【解析】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 长,其主要原理是减弱了地面辐射,A 对。地面辐射减弱,气温低,减弱了大气逆辐射,B 2019 年高考复习 错。不能改变太阳辐射的总量,C 错。没有改变对太阳辐射的吸收,D 错。 2. 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C 对。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地温不是主要目的,A、B 错。不能增加地温,D 错。 考向二 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 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台风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经纬网和轮廓,图示区域位于台湾岛, 其东部等温线向南凸,温度比两侧 的气温地,判断其分布明显受地形影响(此处为台湾山脉)。 2019 年高考复习 考向三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 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 米,气温下降 6℃,但有时会出现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 之间),根据其成因 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 2.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 (1)图 a 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 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 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 的逆温(图 b)。 (2)随着地面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 (3)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 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短, 逆温层较薄,消失较 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3.逆温的类型和成因 类型 辐射逆温 平流逆温 锋面逆温 地形逆温 成雾 成 因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强, 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 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 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 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 特 点 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 愈近地表,降温愈快 出现于锋面附近 出现于山谷或盆地 4.逆温现象的影响分析 早晨易出现多雾天气,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人们的出行,易出现交通事故 2019 年高考复习 大气 污染 沙尘暴 逆温使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如雾霾),从而危害人体健 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逆温时不利于沙尘扬起 低空逆温造成的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高空逆温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原因是 高空逆温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提 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2015 年浙江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 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 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1—2 题。 航空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答案】1.A 2.C 【解析】 1、读图,根据图中曲线,逆温上界,强逆温上界,判断所以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 减小,A 对。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在日出前,所以逆温强度日出前达到最大,后减弱,B 错。 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一般逐渐消失, C 错。读图,根据曲线,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 后半夜降速慢,D 错。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大气的 2019 年高考复习 主要直接热源, 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C 对; 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