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00地球化学详查报告编写提纲
1 1∶∶5 5 万地球化学普查技术要求万地球化学普查技术要求 (附(附 1 1::1000010000 地球化学详查报告编写提纲)地球化学详查报告编写提纲) 一、野外工作准备一、野外工作准备 1、收集与测区有关的地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资料,特别是 要收集和本测区有关的 1:区域化探异常及异常查证方面的资料;查明测 区内矿产登记及矿山、民采等情况。 2、研究在本测区内进行 1:50000 化探普查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 物理依据。要重点研究本测区范围内的 1:区域化探异常的特征、异常分 布地区所处的地质背景、地球物理特征等。也应研究区内 1:化探异常查 证的有关资料。 3、根据收集的前人工作成果及主要技术指标和方案,成果资料不足 时必须补做实验,选择在本区进行 1:50000 化探工作的合理工作方法。 如果测区从未进行过化探工作,或虽进行过化探工作但没有资料可供参考 时,则应在 1:50000 普查化探工作开工前组织少数人员到工区进行踏查, 同时选择若干已知矿床及周围不少于 10km2 的范围内进行方法试验。取样 时要避免人为污染和人为因素。试验内容包括:采样介质、采样深度、层 位、加工粒度、指示元素及指标等。 4、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方法试验结果,在本测区内进行 1:50000 地 球化学普查工作的实施方案。 二、野外工作基本要求二、野外工作基本要求 1、应根据测区的地质—地理条件选用最合适的化探方法。可供选择 的方法有: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岩石测量。在一个 1:50000 图 幅中或在一个成矿远景区(带)的几个图幅中,尽可能选用一种化探方法, 以利于资料的对比研究和地球化学图的拼接。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经方法 试验证明,确因条件不同,采用一种方法不能取得效果时,允许采用两种 或两种以上化探方法。 2、水系沉积物测量 a 水系沉积物测量。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山区,是目前各种化探方法中 成本最低、工作效率最高、效果较好的普查找矿方法,应充分利用。 b 1:50000 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密度一般可在 4~8 个点/km2 之间 选择。我国南方雨量充沛,水流速度中等山区,4 个点/km2。我国北方某 些干旱山区,元素分散距离较短,采样密度应适当加密 6~8 个点/km2。 在一些陡峻山区,由于水流湍急,矿化物质遭到冲刷,采样密度也应增加。 c 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物质一般以淤泥和粉砂为主,一般要求取 -0.216mm(60 目)或-0.172mm(80 目)筛孔粒径的物质。也可根据找矿 目的、矿种另行试验确定。为减少在一个测区内元素含量的跳动,采样物 质一定要保持一致,要避免采集表层物质,以减少有机质及铁锰类物质的 影响。在我国北方某些干旱、半干旱地区(如内蒙中部和北部的一些地区、 甘肃北山地区等),由于普遍发育风成砂,采取常规的-0.216mm(60 目) 或-0.172mm(80 目)的水系沉积物,不能获得明显的异常显示。在这类地 区的采样应根据不同自然景观区采用不同的取样粒级,水系发育的中山区 取样粒度为-2mm(10 目),水系不发育的残山丘陵区为-4.69~+0.995mm 和-0.108mm 混合粒级一般采样重量为 200~300g。 无论采用哪种过筛粒度, 都要保证过筛后的样品重量不少于 150g。 d 水系沉积物的采样位置应选择在河床底部或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 处,在间歇性水流地区或很少水流的干河道中应主要在河床底部采样。在 水流湍急的河道中要选择在水流变缓处、水流停滞处、转石背后及河道转 弯的内侧有较多细粒物质聚集之处采样。注意采样介质的代表性,严禁采 土壤坡积物。为了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应在采样点沿水系上下 20~30m 范 围内多点取样,混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样品。 e 1:50000 水系沉积物测量一般采用地形图定点。先在 1:25000 或 1:50000 地形图上框出计划要进行工作的范围。在此范围内划出长宽各为 0.5km 的方格网。以四个方格(1km2)作为采样大格。大格的编号顺序自 左而右再自上而下。每个大格中有四个面积为 0.25km2 的小格,编号顺序 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标号 a,b,c,d。在每一个小格中采集的第一号样品为 1,第二号样品标号为 2。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处的位置按上述顺序进行编 号。采样点可预先设计并标绘在地形图上。在采样过程中允许根据现场实 际情况作适当修改,并将实际采样位置标定在图上。严禁采样者只改动野 外采样位置不改动采样点位底图。 在野外实际采样点的定位, 可根据地物、 地貌标志确定或用罗般交汇定位。定位误差在图上不大于 2.5mm。为便于 质量检查和异常检查,原则上每个采样点均应留有标志,每条水系的最上 游采样点必须留有标志。 f 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点要求在全测区分布比较均匀。要尽量使绝 大多数(90%以上)的采样格(大格)内都有采样点分布,使其不出现或 很少出现连续 5 个以上的空白小格。当采用 4 个样/km2 采样密度时,小格 内样品数不要超过 2 个,采用 8 个点/km2 采样密度时,小格内样品数不要 超过 4 个。要求采用分布均匀并不是要求把所有采样点都布置在采样格子 的中央,而是要求将采样点布置在每一个格子中能最大限度控制汇水面积 处。因此采样点应尽量布置在地形图上可以辨认出来的最小水系(大于 300m)——即一级水系的末端和分支水系口上。如果水系较长还应在水系 的中间增加采样点,使每一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的面积大致在 0.25 —0.125km2 之间,大于 0.25km2 的应增加采样点,小于 0.125km2 的可减 少采样点。 g 采样小组使用的 1:50000 或 1:25000 地形图手图,每日野外工作 结束后要将采样点着墨以直径 2mm 小圆圈标定采样点,并编上样品号。同 时要根据手图将其全部内容转绘到另一张同比例尺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 位底图。转点误差应小于 0.5mm。 3、土壤测量 a 在地形平缓水系不发育的丘陵地区,以及在一些平坦的残坡积物覆 盖的平原和准平原,可采用土壤测量进行 1:50000 化探普查。 b 1:50000 土壤测量的采样密度一般应比同比例尺水系沉积物测量要 大。它的采样密度和采样点的布局,可按如下二种情况考虑: (a)如果在测区内欲寻找的目标物已知是呈带状分布,且其产状也 已大致了解,则可以垂直目标物长轴方向布置较稀的测线来控制其延伸, 比较密的点控制其宽度,使其不致遗漏,测线的线距应大于 1:区域化探 异常长度的 1/2—4/5,点距应不大于 1:区域化探异常宽度的 1/3—1/2, 常用的测网为 500×100m 或 500×200m。 (b)如果在本测区内欲寻找目标物的形状复杂或产状不明时,应布 置方格网进行采样。常用采样格子(或称采样单元)的面积为 0.25km2。 每个采样格子内的采样点数为 3-6 个。相当于 12-24 个/km2。 (c)采用土壤测量时应特别注意采样层位和粒度问题。在残、坡积 土壤分布地区,一般在距地表 20—50cm 深处的 B 层(淋积层)或 C 层(母 质层)采样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我国南方一些发育有较厚层残积土的 地区,在距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