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3课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美育渗透目标 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 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激情。 【重点】 1.用诗意的表达方式朗读、表演戏剧。 2.体会戏剧冲突,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心理。 【难点】 理解悲剧的艺术之美,把握作品表现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 文学评论界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 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 悲剧 《哈姆莱特》 被认为是:人文主义的颂歌;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的伟大 史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 100 本书之一;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哈佛 大学 113 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1986 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 藏书完成于 1601 年的《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 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节选 的《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的内容。 二、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1、 检查学生预习结果。课前先布置学生搜集整理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 资料,课堂上由学生分组进行交流。 2、 教师小结(分发提前印好的材料) 1564 年 4 月 23 日, 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一个富裕市民 家庭,少年时代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古代语言和文学。后家道中落,前往伦 敦谋生。 莎士比亚青年时期在伦敦的剧院里打杂, 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 后来才当上一名雇佣演员。这些职务给了他接触各阶层人士的机会,增加了 他的生活经验。后来,他参加编剧的工作,并且成为剧团的股东。他又结识 了一些青年新贵族和大学生, 扩大了他的生活经验, 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为他杰出的戏剧创作打下了 基础。从 1590 年起至 1612 年止的二十多年中,莎士比亚一共完成叙事长 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共一百五十四首、戏剧三十七部。马克思赞誉他是“人 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学生识记: 1、威廉莎士比亚(1564 一 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 人,他的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欧洲以至世界 文学的高峰之一。 2、主要作品有: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 商人》,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以及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3、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相关链接: 1、文艺复兴运动:是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 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运 动对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文化运动,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 “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 系和世界观。人文主义所说的“人”,实质上是理想化了的资产阶级自身和 资产者个人,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对爱情和幸福的追 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 2、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斗争的思 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这时的斗争锋芒是针 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的。人文主义思想 的主要内容是: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拥 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等。 三、重点赏析,深入王子三、重点赏析,深入王子 1、教师提问:在这三部分中,大家觉得哪部分最精彩? 预设:比剑部分。 2、赏析“比剑”。 思考:你认为“比剑”部分精彩在何处?请给出相关理由。 赏析示例: 精彩之一:将众多矛盾集中在此环节。 一方面是不同人物间的矛盾。比如,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的矛盾,克劳 狄斯对哈姆莱特有杀父霸母、企图谋害其姓名之仇。再如,哈姆莱特和雷欧 提斯之间,哈姆莱特无意杀死雷欧提斯的父亲,并且间接害死其妹妹。 另一方面,同一人物内心也存在矛盾。 如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态度, 既充满仇恨、视其为对手关系,又请求得到其原谅。又如雷欧提斯本人对哈 姆莱特的态度,既想杀掉他,又犹豫,并且乞求得到哈姆莱特的原谅。又如, 国王克劳狄斯的矛盾,外表很平静,倾向于哈姆莱特,口头说着“来,哈姆 莱特,让我替你们二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取得胜利”,心里极 度恐慌,想暗杀哈姆莱特,越快越好,且一计不成又施一技。 精彩之二:情节方面。 比剑部分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短暂的时间里,在小小的空间里, 四个主要人物(王后、国王、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均死去。此部分精彩不 是独立的,与前面轻松幽默的情节相调剂。哈姆莱特与奥斯里克的谈话类似 于传统戏曲里的插科打诨,使本文雅俗共存,使整个剧本富有张力,更能体 现悲剧的崇高。 情节悬念迭生,比如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莱特能 否觉察剑有毒,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等悬念 一直抓住读者的心。 精彩之三:人物个性鲜明。 人物个性的鲜明性和复杂性在比剑部分得到了集中体现。如哈姆莱特的 勇敢、坚定与犹豫,想复仇又充满了仁心善意,在这部分得到了集中体现。 又如,雷欧提斯的勇敢、犹疑及善良交织在一起。国王的表里不一、阴险狡 诈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一部分,作者将笔端直指人物心灵,刻画出了栩栩 如生的人物,可悲可叹、可圈可点。 精彩之四:人物语言。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动作化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比如,哈姆莱特说: “ 好,你这败坏伦常、嗜杀贪淫、 万恶不赦的丹麦奸王! 喝干了这杯毒药——你那颗珍珠是在这儿吗? ——跟我的母亲一道去吧!” 这些话是哈姆莱特愤怒的一吼,对奸王的控诉。可以看出性格犹豫、行动迟 缓的哈姆莱特终于做到控诉一针见血,动作狠而有力。又如,国王说: “来, 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个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取得胜 利”这些话可以看出国王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 却要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他言不由衷、笑里藏刀。 其次,语言的动作化。如哈姆莱特连续两次击中雷欧提斯后,既有些得 意,又对雷欧提斯的状态有些纳闷,因此脱口说了一句:“你怎么说?”雷 欧提斯被这句话激起了斗志。他对克劳狄斯说:“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 他了。”这句话表明他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想从国王那里获得勇 气。而克劳狄斯对他使用了激将法:“我怕你击不中他。”然而雷欧提斯还 是迟疑不决。光明正大、毫无猜忌之心的哈姆莱特又一次提醒他:“你怎么 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终于, 雷欧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莱特死命的一剑。 精彩之五:对主题的彰显与升华。 比剑部分充分展示了主题,无论是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还是人性的复杂性 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