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查字典地理网小编 准备了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 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 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 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 少数原始落后地区)。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 国家)。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 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 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 国实行计划生育)。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 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 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 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 亲靠友、逃避歧视)。 第 1 页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 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 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 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 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 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第 2 页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 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 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 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 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 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 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 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 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 第 3 页 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 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 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 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 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 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 万人口以上的特 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城 市土地租金高。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④ 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②城市化水平低,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第 4 页 (2)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3)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 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 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 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 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城市化出现的问题:①环境污染,②交通堵塞,③住房 紧张,④就业困难,⑤社会治安混乱。 3、解决措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 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第 5 页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 业、梯田、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 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 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 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 第 6 页 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 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 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 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 ①小农经营。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 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 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小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