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优秀教案设计
实用标准文案 赤壁赋赤壁赋苏轼苏轼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品鉴景、情、理三者交融的写法 3、态度与情感: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美。 2、体会景、情、理三者交融的写作方法,品鉴技巧美。 课时分配课时分配:两课时 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世纪 50 年代末期,有几位日本学者来中国登泰山,在赞叹景色优美之际,看 到路边石壁上刻有“虫、二”两字,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后有人请教郭沫若。郭 看了这两个字,沉思片刻,提笔在“ 虫二”两个字外边各加两笔,郭沫若笑 道: “这两个字应读作‘風月无边’ ,今天要学习的赤壁赋就是借用无边的风月来 抒怀,作者是?(苏轼) 三.解读文本 (一)听朗读课文。要求: 1、注意字词的读音及断句;2、注意段与段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者的情感有何变 化? 明确:由乐转悲,再由悲转乐 (二)集体朗读 作者为什么乐, 又为什么悲?怎样从乐转悲,又如何从悲转乐的?我们一段一段 的分析。 (二)研读第一段 1、默读,要求疏通句意:斗牛,冯虚御风 2、朗读,赤壁之景到底怎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 光接天/万顷之茫然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廉”即不苟取、 不贪,本是褒意,讲对山水不能“廉”而应“贪”,尽情享用。意思是除了喝酒作诗 之外没有其他的爱好,应当享用眼前清风明月的美景,显示旷达超脱的情怀。))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明确: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 秋景如画。 板书:画意—美 4、“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 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明确:“ “诵诵” ”、、“ “歌歌” ”,古人在心情愉悦的时候最爱做的两件事就是喝酒、唱歌。表 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 “纵纵” ”,,是放纵吗?不是,是放纵吗?不是,大家看一下注释怎么解释大家看一下注释怎么解释 的,任,在这里的,任,在这里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 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自 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如此之美景使人心旷神怡,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板书:诗情—乐。 5.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6、齐读第一段,要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要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三)研读第二段 1、朗读,疏通句意。舞,泣,使动用法。 2、开头继上文写泛舟时的欢乐心情,“于是饮酒乐甚”,古人抒发欢乐之情往往 是饮酒赋诗,此处也不例外,“扣舷而歌之”就是写照。作者不仅歌“窈窕之章”, 还歌“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3、这首歌有谁的风格?(屈原)屈原为什么写离骚?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苏轼也要寄托忧愁吗? 明确:苏轼的政治遭遇: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 1082 )作者被贬黄 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 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 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 。检查预习. 用病逝前两个月所作的《自体金山画像》《自体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 平生功业,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诗正是作于作者被贬黄州作团练副使时,大家说 这时苏轼的心情如何啊?(忧愁) 4 4、、再回到课本,看第二段,第一句延续上段写乐而歌,紧接着感情由乐转悲。 那么他是从哪里开始转悲的呢?他的情感转折点在哪里?多数人认为, 作者感情 脉络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而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 “ “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 ‘美人美人’ ’二字,则公真意所在。二字,则公真意所在。”问:你们认为文中 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箫声, 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含 着悲意?(前后讨论后发言) 教师发表见解(供参考) :美人,在离骚中,屈原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 之迟暮” ,将美人比作楚怀王。这个意象从离骚起,就开始具有政治寓意,或者 比作君王,或者比作自己的政治理想。比如李白在《长相思》中“美人如花隔云 端” 。苏轼在这里借用离骚的意境,正是为了写出自己与屈原相似遭遇引发的相 似的心境,写出了苏轼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分 忧,而自己却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悲从中来。所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就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的心情于是 由对天地自然界的浩渺的赞美引出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 而这种悲情借客人箫 声的悲凉反映出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泣孤舟之嫠妇”。苏 轼借助夸张, 想象, 比喻等手法, 把洞箫那种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 真切。 3、朗读:体会苏子在唱歌时流露的悲情。体会苏子在唱歌时流露的悲情。 (四)研读第三段 1、朗读,先疏通句意。 2、问:这一段,作者写了几层悲意,都有哪些悲呢? 明确:赞颂曹操的功业并不是主要的,“而今安在哉?”一句才是重点。就是这么 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是何等的黯然。这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出 去”之悲,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悲。一、英雄不在之悲(板(板 书)书) 。。 3、问:客除了悲叹英雄不在,还有何悲?(朗读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 长江之无穷。”) (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为意动词,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友) , (“寄蜉蝣于天地,涉沧海之一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人的渺小。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 暂,如匆匆过客。 )此二悲也。这是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悲,是人生 短暂之悲。 (板书板书)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骤得,托遗响于悲风。”骤,是多次的 意思。说明理想美好,却难以实现。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悲哀,此三悲也。理想 现实矛盾之悲。 (板书) 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 ,一由 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 ,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 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 。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