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术语大全
诗词格律术语大全诗词格律术语大全 许多人都喜欢诗词,但是诗词从古自今发展而来,形成了许多有 关诗词的术语,有些诗词术语可以根据字面来理解, 但是有些关于诗 词的词语并不容易理解, 下面就给大家总结了一些有关诗词的专业术 语解释: 诗 -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 发情感。上古即有之,后世渐有演变。一般具有短句、押韵等特点。 词 - 又称诗余、琴趣、曲子、曲子词、长短句、近体乐府等, 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 词最初专为演唱而作,后逐渐演变成一种 文学体裁。词有特定字、句和音、韵的要求(即格律),每种格律对应 一个词牌,有相应的词牌名。 音 - 指声调高低而言,一般低者为“平” ,高者为“仄” ,平仄 又可分“平” 、 “上” 、 “去” 、 “入”四声。 韵 - 又称辙,指发声时的尾音,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 在用韵的文学作品中具有相同或相类尾音的一组字参差交替出现, 能 1 使得朗读作品时具有连贯和谐的美感。用韵是诗词的主要特点之一。 平仄 - 声律专名。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 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 去、入三声。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 声调谐协,谓之平仄。 四声 - 即古代汉语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平道莫低昂,平 声包括阴平(对应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的一声 )和阳平(对应现代汉语 拼音方案中的二声);上声高呼猛烈强,上声对应现代汉语拼音方案 中的三声,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对应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四声, 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在现代汉语拼音中未保留, 但很多地方方言依 然保留了入声的发音。 押韵 - 亦称 “合辙” 、 “压韵” 。 作诗词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 旧因押韵,例须韵部相同或相通,但也有少数变格。诗歌押韵既便于 吟诵或记忆,又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 格律 - 对诗词字、句、音、韵的格式化描述。 词牌 - 即词的体例,包括词牌名和该词牌的格律。 2 词谱 - 收集整理词牌的书籍。例如白香词谱、钦定词谱等。 韵书 - 将文字依照音韵归类整理,划分平仄和韵部,以便作诗 填词参考的书籍。如平水韵、词林正韵和中华新韵等。 乐府 -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 “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 有“乐府令” 。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 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 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 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 称乐府。 歌行 -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 “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 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 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 司马贞《索隐》 。 赋得 -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 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 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 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 3 往以“赋得”为题。 联句 -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 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 (疑系后人伪作) 。初无定式,有一人一 句一韵、 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 依次而下。 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 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 间酬应,绝少佳作。更多古诗词内容请关注“” 集句 -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 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 古风 - 诗体名。即“古诗” 、 “古体诗” 。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 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 ,中有不少名篇。 古体诗 - 亦称“古诗” 、 “古风” 。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 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 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 -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 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 ,大都为四言。 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4 五言诗 - 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 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 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 方朔已有“六言” ,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 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 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 ,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 , 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 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 - 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 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 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近体诗 - 亦称“今体诗” 。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 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律诗 -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 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 5 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律 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 称“首联” ,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 ,第三联(五、六句)称 “颈联” ,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 , 下句称“对句” 。 格律诗 - 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 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 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 可称为格律诗。 排律 - 诗体名。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 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 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 绝句 - 即“绝诗” 。亦称“截句” 、 “断句” 。诗体名。截、断、 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 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 的要求。 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 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 已有绝句, 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 如 《玉台新咏》 中即有 《古绝句》 , 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6 五绝 - 五言绝句的省称。指五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 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五律 - 五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定格凡四式, 见近体诗格律。 七绝 - 七言绝句的省称。指七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 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七律 - 七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定格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