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图书馆收藏宋元版汉籍的情况-北京大学
海外汉籍调查之美国图书馆收藏中国古籍善本情况海外汉籍调查之美国图书馆收藏中国古籍善本情况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卢伟卢伟 海外汉籍(或域外汉籍)研究是近年新兴的一个学术方向,是海外汉学研究 的一个分支。 关于海外汉籍的定义, 目前学界并不统一, 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中国刻印的、 流传至海外的汉籍; 二是外国根据中国古籍重新刻印的汉籍 (如 日本的和刻本、韩国的高丽刻本和越南的安南刻本) ;三是外国刻印的该国人的 汉文著作(如《韩国文集丛刊》 ) ;四是外国人(包括传教士)用中文写的书籍。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后面两种不属于海外汉籍之列。 我们认为只有第一种是真正意 义上的海外汉籍, 即存藏于海外的中国古籍。 第二种可以作为辅助列入海外汉籍 的研究范围之中。 海外汉籍的流传分为五种情况:1.外国人直接从中国带出去的,如:日本的 遣唐使、美国的恒慕义等;2.中国历代政府官方赠送的,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收 藏的部分中国古籍、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收藏的容闳带去的中国古书(有赠书目 录) ;3.外国人从中国购买的,如:美国的义理寿、葛思德买的医书(藏普林斯 顿大学东亚图书馆) 、 日本的静嘉堂文库 (三菱财团买的陆心源及其后人的藏书) ; 4.侵略者掠夺去的,如:东三省的部分藏书、圆明园的文源阁《四库全书》零本、 部分《永乐大典》等;5.中外勾结、联手盗卖出去的:如敦煌藏经洞的珍贵文献。 党和政府以及国家领导人一直很关注流失在海外的中国古籍的命运, 1981 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 : “散失在国外的古籍资料,也要通 过各种办法争取弄回来, 或复制回来, 同时要有系统地翻印一批孤本、 善本。 ”为 了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 二十多年来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 会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团结和组织全国各高校的从事古籍整理研究的专兼职学 者,规划实施了以“九全一海”1为代表的数千项古籍整理研究项目。尤其是近 年来古委会先后组织实施了 《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工程》 、 《日藏 珍稀本汉籍丛刊》 、 《美国图书馆藏宋元版汉籍图录》和《中国大陆藏宋元版汉籍 图录》等重大项目。其中, 《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工程》已经出 版了第一辑和第二辑,受到学术界的一致好评。目前,其第三辑、第四辑正在进 行之中。另外由社科院历史所和人民大学国学院合作的《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也 已经出版了第一辑,目前第二辑正在编纂之中。 海外汉籍研究正在国家和学界的 重视下大力发展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为了摸清全球范围内中国古籍尤其是善本古籍(如宋元版)的存藏情况,近 年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 现在就把调查到的关于美国图书馆界收藏中国古 籍的情况做一介绍。 美国图书馆收藏中文书籍包括古籍是从十九世纪末才开始的, 大部分是靠赠 送或交换得来的。根据钱存训的研究2,最初是在1867 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 案,即将美国政府出版品每种留出 50 份,责成司密逊学院向其他国家办理交换 事宜。清廷总理衙门奏准选购了《农政全书》 、 《本草纲目》 、 《皇清经解》 、 《针灸 大成》等十部农医类书籍,于同治八年(1869)交给美国。这批书至今依然保存在 1“九全一海”是《两汉全书》 、 《魏晋全书》 、 《全唐五代诗》 、 《全宋诗》 、 《全宋文》 、 《全元文》 、 《全元戏 曲》 、 《全明诗》 、 《全明文》和《清文海》的统称。 2钱存训《欧美各国所藏中国古籍简介》 , 《图书馆学通讯》1987 年第 4 期。 1 美国国会图书馆,这可以说是中美两国之间图书交换的开始。 二十世纪初期,美国主要的中文藏书机构有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耶鲁大 学、 哥伦比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以及纽约公共图书馆和芝加哥自然科学博物馆 等十来个,总计藏书约 20 万册。美国国会图书馆及各东亚图书馆大量收藏中文 图书和古籍图书,主要是中美之间文化交流的需要,当时美国的教会组织有计划 地积极向亚洲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中国的了解。同时也是因为美国的高等教育 一直受到欧洲学术研究风气的影响,不少大学的课程设置都仿照欧洲的体系,因 此“汉学”也成为美国东方研究的一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出现了不少新兴的学术团 体,如成立于1925 年的“美国太平洋学会” (the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 1926 年的“华美协进会” (China Institute American) ,1928 年的“远东研究促 进委员会” (Committee on the Promotion of Far Eastern Studie s)(即“远东学会” [Association for Far Eastern ]及现在的“亚洲研究学会”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的前身)及哈佛大学的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 当时和 这些学术团体同样重要的则是几个著名的基金会,如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 会、 纽约卡内基基金会等。 由于这些学术团体的倡导, 基金会和私人的大力资助, 使得美国的中文图书收藏得以迅速增加。 这一时期设立的新图书馆有普林斯顿大 学和芝加哥大学东亚馆。此外,夏威夷、宾州和西北等大学以及加州克里蒙学院 也都相继开始收集中文图书。到二战结束时,美国的中文图书馆已增至二十所, 藏书约 100 万册。当时的美国国势强盛、财力雄厚,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汉学研 究,奠定了其战后发展的基础。 美国收藏的中国古籍大致有以下几个来源: 1.清廷赠送;2.派人搜购;3.购 自日本和台湾(私人转让和捐献)。 1.清廷赠送。光绪三十年(1904),清朝政府将其参加在美国圣路易斯的路易 斯安那贸易百年纪念博览会的一批图书 2,000 多册赠送给了国会图书馆;光绪三 十四年(1908),为了答谢美国退还庚子赔款,清廷特派唐绍仪为特使到美国华盛 顿,赠予国会图书馆一套《古今图书集成》 ,计 5,040 册,为光绪二十年(1894) 同文书局石印本。 2.派人搜购。派人到中国广泛搜集采购古籍图书,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各东 亚图书馆馆补充馆藏的重要来源。1915 年~1926 年间,美国农业部的一位植物 学家施永格 (Walter T. Swingle)三次到中国各地广为搜罗, 陆续采购到中国农业、 类书、丛书、地图和方志等约68,000 多册,其中方志即有1,500 部之多,从而奠 定了国会图书馆收藏中国方志的基础。1929 年到中国考察植物的罗克博士 (Dr. Joseph F. Rock)也代国会图书馆搜购到西南各省的一批方志。1933 年国会图 书馆又通过王文山介绍,购得山东潍县高鸿裁所藏的山东各县方志 118 部。1934 年,国会图书馆东方部主任恒慕义(Arthur W. Hammel)也亲自到中国,又购得近 8,000 册中文图书。 义理寿(Irvin Van Gillis,1875-1948),美国注华公使馆海军上校武官,接受 过美国海军情报训练,是一位指纹、打字机显微镜分析专家,